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78

第78章 爱人者得人爱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以“台湾不平,则沿海兵民弗获休息”为由,又一次力排众议,决定进军台湾。

七月,康熙起用原属台湾郑艺龙降将、留于身旁13年的汉人大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用台湾降将收复台湾,康熙就不怕施琅三心二意吗?康熙可不糊涂。施琅赴任前,康熙特在内廷召见,又于瀛台赐宴,殷切嘱咐了一番,希望他不要辜负自己的希望,一定要把台湾收复。

第二年,因指挥意见分歧,施琅首次进军受挫。康熙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特别恩准施琅“独立肩任,直入海岛”的请求,将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显示了宽广的胸襟。经过一年的准备,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战舰300余艘直驶澎湖。

二十二日,两军决战。清军水师焚毁击沉敌舰200余艘,击毙将军以下军官300余员,歼灭敌军12000余人,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郑军主力尽失,无力再战,被迫请降。施琅不负康熙所望,一举攻下台湾。施琅的起用,体现了康熙宽广的胸怀,更显示出康熙在行事上的绝妙手段。他虽然采取武力手段进攻台湾,但是却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将攻打台湾的战争定义为正义的收复失地之战,而且还派了台湾降将施琅为主帅,增添了舆论的正面导向。

古语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事实上,好人有时也会做坏事,坏人不一定干的都是坏事。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善于因势利导,引其长而弃其短,主张以“度”容“士”,以宽待人,换得人才济济于一府的大局面。

曾国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骗的时候。有一个冒充校官的人,拜访曾国藩,只见他高谈阔论,谈古论今,有不可一世之态。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的各种人都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欢说大话的人。见这个人言词伶俐,心中好奇,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正色大言说:“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我纵横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骗;像左公(宗棠)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骗。别人不欺而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经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国藩察人一向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种“欺法”,颇有道理,不禁大喜,对他说:“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此人应诺而出。第二天,拜见营中文武各官后,那人煞有介事地对曾国藩说:“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此人举涂宗瀛及郭远堂以对。曾国藩又大喜称善,待为上宾。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只得暂时让他督造船炮。

多日后,兵卒向曾国藩报告此人携千金逃走,请发兵追捕。曾国藩默然良久,说:“停下,不要追。”沉默一会儿,曾国藩双手把须,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边的人听到这句话,想笑又不敢笑。过了几天,曾国藩旧话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发兵追捕。曾国藩的回答高人一筹:此人只以骗钱计,若逼之过急,恐入敌营,为害实大。区区千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喷饭”之余,亦足见曾国藩的远见与胸襟。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宏阔,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获得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关于曾国藩的雅量大度还有一件事:新宁的刘长佑由于拔取贡生,人人都参加朝考。当时的曾国藩身份已很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刘的楷书,想事先认识他的字体,刘坚持不给。后来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正在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负责合围,以草写的文稿,将要呈上。有人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刘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怕的呢1曾国藩看了这个文稿,觉得这样是非常正确的。刘长佑知道后,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儿芥蒂,是由于他达到圣贤才能做到的。”

每个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尽管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还应放开胸怀,接纳他们。宽容大度之态,让曾国藩博得了众多的支持和鼎力协助,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