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69

第69章 智者不跟自己作对

我们听到这个世界上最多的怨声载道,就是埋怨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但是,“得”绝不会因为你的喜爱而频频光顾,“失”也不因你的厌恶而退避三舍。

人生处处有得失。人在得到的时候,总会觉得得之甚少,有人买彩票得了二等奖,却还叹息:“怎么就不得个一等奖呢?”有人立了三等功,却满脸不高兴,“本来我应该立二等功的。”人要是在失去的时候,总是埋怨失去得太不应该,哪怕是失中有得的事,那也不会有感觉上的平衡,就像是丢了一只鸡而捡回一只鸭的人,只抱怨丢了鸡而不庆幸捡了鸭一样。于是,得失是一对亦此亦彼的矛盾。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有得就有失。我们得到了某种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我们得到了张三的爱情,就意味着李四将消失于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们得到了子女,就意味着少了一份轻松……这和取舍的遗憾是一样的,而取舍的遗憾归根结底是得失的遗憾,没有利益成分的取舍,又怎么会遗憾与困惑呢?得失还不同于取舍的是:取舍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得失则是此长彼也长。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以当选总统为例,当上了总统便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几乎失去了整个自我:不能随心所欲说话,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猜拳喝酒,高兴了便哈哈大笑、痛苦的时候可以号啕大哭,甚至想吃点什么、到哪儿走走都由不得自己。

同时,我们在失去的时候,也会相应地得到一些什么。失去了权力,会多一分轻松;拥有一次失败,会得到教训;丢掉了一次冠军,就卸下了一个包袱。这就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个“塞翁失马”的寓言,讲的是边塞上一位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知道它不会成为福呢。”后来,出走的马失而复得,而且还带回来一匹好马,别人又来道贺,他却说:“这怎么知道它不会成为祸呢。”再后来,儿子骑马摔断了腿,再后来,因儿子瘸腿没去参加打仗,父子俩皆保全了性命。

人类社会的许多困惑就是因得失的不断转换,搅得好坏难分。我们大量开采自然资源,丰富社会财富,却又破坏了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农作物很难高产,而农药化肥催生的高产,却又给人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生活条件太差,人会营养不良,生活条件太好,又出现肥胖症……由此可见,得与失的关系,简直就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同时去注意两个方向,在得到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失”,在失去的时候又看不到潜在的“得”。于是,就有了得到时的乐极生悲、失去时的一蹶不振。现实中“失马”的事例数不胜数,可惜绝大多数“失马”的人都比不上边塞上的老头。一个打工仔买“六合彩”中了100万元大奖,他开始还有点塞翁的味道:担心别人抢劫。最终,别人没有抢劫他,倒是自己好景不长,吸毒、嫖娼、赌博,认为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三年不到花个精光。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说他最怨恨的一件事就是中了“六合彩”。

一位勤劳的农民,从自己的菜园中收获了一个大得不得了的南瓜,他又惊又喜,把这个南瓜献给了国王。国王很高兴,赐给农民一匹骏马。这件事很快家喻户晓。一个财主动开了脑筋:献个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骏马,如果献一匹骏马,国王会赐给我多少金银珠宝或美女呢?于是财主向国王进献了一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国王同样很高兴,吩咐侍者:“把那位农民献的那个珍贵大南瓜,赐予这个献骏马的人吧。”

为什么想多得的人往往少得呢?道理很简单:人可得的东西很多,而要得到这些东西的人也很多,好比一大堆人围抢一大堆东西,你什么都想抢就会犹豫,等人家把东西抢光了,你还没缓过神来。你只有死盯其一,也许会抢到它。其实,人的“胃口”并不大,只不过是心高而已。一旦把世界上所有的都给了你,你难道不感觉那些东西都成了负担?

有一位私营公司的职员,因为跟老板沾亲带故,尽管老板给了他很高的薪水,但是他还是埋怨老板没有提拔他。后来,老板给他个部门经理当,他不仅没有把这个部门管理好,也把自己搞得神魂颠倒,最终只好自动退位。

要知道,人的得到的能力与享受所得的能力是同样有限的。人只生有两只手,最多只能同时抓住两件东西,再多抓一件,就会力不从心。因此,面对所得还应适可而止!

面对得与失,最理智的行为便是:在得到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地看一看“得”的背后会失去什么,能不能避免那些失去。假如因小小的“得”,会演变成巨大的“失”,我们何必又去得它?而在失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潜在的“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