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51

第51章 做个识大体的人

所谓识大体,也就是从大局出发,不能仅从个人利益和好恶出发,否则就会引发不良后果。做人应该识大体、顾大局、讲诚信、好谦逊,如此才能真正将中庸之道运用自如。

唐贞观八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年老昏庸,在权臣天柱王的唆使下,多次兴兵侵入河西走廊,截断由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吐谷浑还多次故意挑起事端,拘留唐朝的使臣。唐太宗十余次遣使交涉,伏允都置之不理,并口出狂言。

吐谷浑的使者来到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苦口言利弊,晓以祸福,希望能够与吐谷浑改善关系,重开丝绸之路。吐谷浑的使者表面上应允而去,但实际上伏允并没有悔改之意,依旧不断地骚扰边境。唐太宗对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实在忍无可忍,决心重新打通通往河西走廊的路线。他先派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率军出征。但是,段志玄的部队虽然获得几次小的胜利,却无损吐谷浑的实力,这让伏允更加猖狂。唐军一来,他就率部驱马携帐而走;唐军一退,他又卷土重来。

唐太宗决心大举进攻吐谷浑,派老将李靖为帅出征。

贞观九年,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侯君集为副帅,唐军到达鄯州,伏允一见唐军大批人马前来,便引军西逃,试图以险恶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为有利条件,使距大后方路途遥远、运粮困难的唐军大败而归。李靖依据这种情况制定了“连续作战,速战速决”的方针。大军到达库山后,立刻分兵千余骑绕过库山,从背后袭击伏允。伏允腹背受敌,仓皇而逃。

为阻止唐军的追击,伏允下令焚烧粮草和草原,退向沙漠。唐军追赶过来,却见满目焦土,没有粮草可用的唐军顿时陷入了困境。有人主退,有人主战。副帅侯君集认为:“之前,段志玄前脚刚到鄯州,敌军后脚就到城下。现在吐谷浑如鼠逃鸟散,取之不难,如不追将来一旦让他们有了喘息恢复的机会就要悔之不及。”于是下令兵分南北两路,深入敌境夹击逃敌。

李靖率一部北进,势如破竹,一败吐谷浑于曼头山,再败敌军于牛心堆。侯君集率南军穿越2000里的无人区,直追到乌海(今青海省兴海县西南),才见到吐谷浑的营帐,唐军当即端营杀人,伏允逃遁而去。唐军紧追不放,连战连捷,吐谷浑的将领大多非死即降。伏允走投无路,只好逃入沙漠深处。李靖率军穷追猛打,将士们没有水喝,只好刺出马血,吮吸解渴。终于在一天傍晚,唐军追上了正准备安营扎寨的伏允。唐军将士奋勇杀敌,斩杀千余,缴获牲畜20余万头。伏允的儿子慕容顺被迫率众投降,伏允率亲信数十骑再次逃走,但没几日,部众散尽,伏允自杀而亡。

伏允的狂妄自大、不识大体,不仅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令众多将士战死,而且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做人处世一定要谦逊谨慎,不可不识大体。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敬,处事能从长远利益考虑,从全局着眼,因而也就会避免因为目光短浅而造成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