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48

第48章 不争而赢天下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这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做事的哲学。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真正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一个个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当然,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中国,还是有很多大智慧的人,他们深谙此术,运用自如并获得了成功。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曾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曹丕以不争而保住太子之位,而东汉的冯异则以不争而被封侯。

西汉末年,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王郎围困时,不少人背离他去,而冯异却更加恭维刘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找来的豆粥、麦饭进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人们见他谦逊礼让,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尔后,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但凡议功论赏,他都退居廷外,不让刘秀为难。公元26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嫉妒他的人诬告他,刘秀不为所惑,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以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为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再讲一个有关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做“不争者胜天下”的佐证。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家里有钱,风流成性,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管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漩涡的人,才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