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81

第181章 从容地面对得与失

得势时如果咋咋呼呼的,说明灾祸将至了。人们大都重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到伤害。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人在功成名就时仍然“夹起尾巴做人”从而趋利避害;而有些人则一副志得意满、天下唯我独尊的姿态,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见利忘害者。真正的处世高手,在自己得势时也不会咋咋呼呼。

清朝末年的醇亲王奕譞懂得个中道理,因此在血雨腥风、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地位也越来越巩固。

醇亲王奕譞是清咸丰帝的弟弟,他的福晋(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他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七爷。奕譞年轻时就清楚清廷内部权力的斗争,他在热河时就与慈禧太后联合在一起秘密拟定准备发动政变,惩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谕旨,回到北京随慈禧太后、六哥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后,又带领军队夜抵密云捕捉肃顺,为慈禧太后上台垂帘听政立下汗马功劳,被授以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但是,不久以后他就看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特别是比他功劳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过险遭罢斥之祸之后,奕譞的处世态度顿为大变,时时事事谦虚谨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个周代的器具,这个器具只装入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满了水,则会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譞便在器上亲自刻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铭词。

1874年,同治帝驾崩,无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大臣等宣布说,欲立奕譞的儿子为皇帝。听到自己的儿子被选立为皇帝,奕譞不但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被吓得昏倒在地,碰头痛哭,被人挽扶而出。奕譞及其妇人都深知慈禧太后气量偏狭,待人凶狠无情,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也时常遭慈禧的责骂虐待,自己儿子一旦入官,如入虎穴,不但儿子时刻有忤旨杀身之祸,就连他奕譞本人也难免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虽然与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将来他的儿子大权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为太上皇,这就会损害了慈禧太后的权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权力欲极炽,是万万不能容忍的。为了远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迹,奕譞一面言词悲悯地恳请罢免一切职务,表示要“丧尽余生,与权无争”;一面秘密地向慈禧太后呈递奏折说,将来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绪帝本生父的特殊地拉,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贵,道遭所尊亲”的例子,要求给他加些什么尊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将提建议的人视之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巧合的是,光绪帝继位第15年,果然有一个官员上疏清廷,请求尊奕譞为“皇帝父”。慈禧太后见疏大怒,拿出奕譞以前的奏折为武器下谕痛斥此人,风波很快平静下来了。

在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奕譞这样具有皇帝生父特殊身份的人,更容易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奕譞谦虚谨慎,不以自已有功而大肆宣扬,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还赢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信奉这个观点。但是,你要谋求发展,就要处处小心谨慎,稳步前进,夹起尾巴做人。话虽然是粗俗了一些,但里面包含的大道理,还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越,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他能甘于淡泊缄默,所以才能躲避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微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以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手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一个好的终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良辅张良,在功成名就时,汉高祖让其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那时,连年战争,人口锐减,粮食奇缺。齐地素以富饶著称,对于立国不久、困难重重的汉朝来说,齐地的3万户是个极为丰厚的食禄。然而,张良却婉然谢绝了刘邦的厚赐,只选了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张良置荣利而淡之,行“避招风雨”术,其明哲保身的用心,可谓良苦。很多人在得势后咋咋呼呼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讲排场,拭罢架子,殊不知,这样招摇必然会引发灾祸。在得势后更应该保持低调,必要时候激流通退才是明智之举。

俗话说:“有多大肚量成多大事。”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大度为怀,置区区小利于不顾。相反,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