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54

第154章 踏实本分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小时候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如神,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器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次挂帅出征,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按理说,这样一位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至交,且战功卓著,完全可以在都城中“享清福”。朱元璋为了奖励徐达,就想将自己的旧邸赐给他。朱元璋的这些旧邸,是其登基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死活不肯接受。万般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当知道自己睡的是什么地方后,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人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坊,并亲书“大功”二字。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虚心好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自如,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稳,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送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而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感激和尊敬。

原本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却平生无声色酒赌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予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船只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徐达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不论做了多大贡献,也不邀功,也不请赏,视自己如平常人一样。因为他懂得,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本领,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才会得以善终,若他同韩信一般,居功自傲,恃才傲物,不知收敛,朱元璋也不会如此放心,定会将其杀之以除心患。

1358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阵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个人良好的修养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功成名就后如何安身立命。这不能不说是高人自有高招。历史上几乎无一例外,每个皇权的确立,无不倚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功臣往往成为权臣。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鲜见。所以,历代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后,视功臣为最大威胁,千方百计收回其权力。“杯酒释兵权”已算是非常“客气”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成为皇权统治下残酷的事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事实上,朱元璋登基后,从1380年至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共达三万多人;1393年,有赫赫战功的将领蓝玉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士均被杀,先后牵连被杀的竟有几万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杀者更多达八万之众。

应该说,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实质上是强化其统治的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与朱元璋的个人品格有关。从小与朱元璋在一起的徐达当然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与这样的皇帝在一起,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自己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

所以,徐达夹起“尾巴”,低调做人,这既是徐达个人良好品行的体现,更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在崇尚张扬、个性的时代,社会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人,领导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人,大家都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人。夹着尾巴的人永远可以是长久存在下去的人,夹着尾巴的人永远是可以得到许多“好处”的人,夹着尾巴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逢人舍得三分笑”,夹起原本翘得很高得“尾巴”,闭上原来喊得很高的嗓门,规规矩矩地尽好自己的本分,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聪明的处世智慧,最精明的自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