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30

第130章 沉稳慎重能让你掌控人事于无形中

有的时候,我们不用费心把事情做得过于完整和绝对,应该学学战国时更赢的“只拉弓不放箭”的艺术,保存和隐藏自己的实力,更可以控人事于无形之中。

据《晋书》记载,战国时魏国有位武将叫更赢,射箭技术很高。一天,他陪同魏王出外游玩,抬头看见一只飞鸟从远方飞来,更赢对魏王说:“请让我虚发一箭,就可将此鸟射下来送给您。”魏王一听,更赢不用箭,只用弓便可以把鸟儿“射”下来,就半信半疑道:“你的技术能有这么高吗?好,你射吧。”不一会儿,那只鸟儿从东方飞到魏王和更赢的上空,魏王看清了是一只大雁。更赢举起无箭之弓,拉如满月,随着弓弦啪啦一响,那只鸿雁奇迹般地应声掉落地上!

魏王惊讶万分,问更赢箭法为何如此之好,更赢说:“不是箭法好,你看,这是只受伤的悲鸟埃此雁飞得很慢,时而悲鸣。慢是因为伤痛,悲鸣是它失群离开了伴侣。鸿雁的伤没好,惊魂未定,我的弓弦一响,它害怕而急速高飞,伤口剧痛支持不住,于是掉了下来。”后来根据这个无箭自落的鸿雁故事,造出成语“惊弓之鸟”。

更赢只拉弓,而不放箭,更不用费心瞄准,便把大雁射了下来,用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战术。

普特南(1718~1790年)是美国独立革命时的重要将领之一。在法印战争期间,一位英国少将向普特南提出决斗。普特南知道对方厉害,若真刀真枪干起来的话,自己肯定吃亏。于是,他邀请这位英国少将到他的住处采用另一种决斗方式:两个人都坐在一个很小的炸药桶上。每个炸药桶上都有根烧得很慢的导火线。谁先移动身体就算输。

当他们点燃导火线后,英国少将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起来。而普特南不仅悠闲地抽着烟斗,嘴里还叨叨着:“这样决斗多刺激,‘轰炉一下就上天啦!”旁观者纷纷跑出帐篷。

紧随其后的,是那位年轻的英国少将,他承认自己输了。“别害怕!”普特南拍着年轻少将的肩膀安慰道,“这桶里面是土豆,不是炸药!”

普特南知道对方的实力强大,远远超过了他,如果硬拼的话肯定会招致失败,于是他便故意制造一种恐怖而刺激的气氛,使对方感到他有胆有识,有魄力,从而自愿认输,化被动为主动。求人办事,若对方的实力过于强大,而你又没有实力与之谈条件时,便可采取只拉弓不放箭的手法,震慑对手,因为并没有把箭放出来,所以对方无法辨别你的虚实,更有可能错误地感到你实力强大,于是你便可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改变自己在办事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当发现有人要对自己不利时,更可以只拉弓,不放箭,借由“拉弓”这个宣示性的行动,让对方知难而退。如同中国象棋里的互相制衡的路数,当对方的“车”要吃自已的“象”时,出动自己的“车”,守在“象”的旁边示威,意思就是:如果你的“车”吃了我的“象”,我便会吃掉你的“车”,如果不想两败俱伤,那就趁早退后。

春秋时代,郑国商人弦高为救郑国而做出的只拉弓,不放箭的做法,表现得非常机智。

秦穆公不顾老臣蹇叔、百里奚的劝谏,任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攻打郑国。大军开抵距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时,郑国使者弦高求见,说:“郑国国君听说秦军不远千里而来,特派我备送牛羊,犒赏秦军。”孟明视见弦高未带任何国书,怀疑他的身份,弦高又说:“将军在去年12月就出发了,我国君在仓促间唯恐来不及犒军,只好以口谕替代修书。”孟明视心头一惊:郑国情报精确,连我何时出发都了如指掌,想必是有备而来。于是改变计划,灭了滑国之后,不再侵郑,班师而返。

弦高之举,是借宣示性的行动,让对方知难而退。在各种传记中,都有说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据说,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

箭放出去了就收不回来了,还会暴露自己的实力,让人摸清自己的底细。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和高超的技术,未必会一矢中的,弄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很多时候,如果能够“只拉弓不放箭”,就能够掌握事情的主控权,进退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