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18

第118章 沉稳低调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智慧

年羹尧(1679~1726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倍加赏识、重用。年羹尧一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爵,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因平郭罗克功晋二等公;又平青海功,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尧入觐时,御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年羹尧的亲属备受恩宠,就连家仆也有通过保荐,官做到道员、副将的。

年羹尧对此不但不知收敛,却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骄横,不仅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还斩杀提督、参将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见到他都要先跪下,因此他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和非议,弹劾他的奏章多似雪片。

更严重的是,他任人唯亲,在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驯,形成庞大的年羹尧集团。而且,他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藐视并进而威胁皇权,甚至有自立为帝之心。年羹尧在西安总督府时,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在辕门做班,辕门、鼓厅画上四爪龙,吹鼓手着蟒袍,与宫廷相似。

他还令雍正帝派来的侍卫前引后随,牵马坠蹬。按清代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全礼,跪请圣安,但雍正帝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他在与督抚、将军往来的咨文中,擅用令谕,语气模仿皇帝。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欲为此亲撰序言,但年羹尧以不敢“上烦圣心”为借口,代雍正帝拟就序言,要雍正帝颁布天下,如此僭越无度,雍正帝能不寒心,能不动杀机?正好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词奏言年羹尧的罪恶,于是部议尽革他的官职。雍正三年十月,雍正帝命逮年羹尧来京审讯。十二月,案成。此距发端仅有九个多月。议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尧罪:计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三年十二月,皇帝差步兵统领阿尔图,来到关押年羹尧的囚室传旨说:“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国,尽去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结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局以彰宪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年羹尧接旨后即自杀。此案涉及年家亲属及友人,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罢官,其子年富立斩,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疆边,子孙未满十五者待至时照例发遣,族中文武官员俱革职。

年羹尧之死怨不得别人,要怪只能怪他不懂低调、恃功骄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引起朝野上下公愤,最终落得个“卸磨杀驴”的可悲下常

高调做人、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古代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为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三分天下而有其一。

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在世时曾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

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这一点,诸葛亮可比年羹尧聪明多了。

“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一句老话,这在客观世界中是不争的事实。君不见,一年四季,日晒衣露,风吹雨打,年复一年,出头的椽子总是先烂。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不管你受到如何的重用,都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而变得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时,你不遭别人当“出头鸟”打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