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15

第115章 执中行权,择善而从

曾有一位青年问李开复先生:“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李开复先生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作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应当顾及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作出了决定,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只有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从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时时根据变化了的假设条件得出最为恰当、效果最优的处理方案,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这是“执中行权”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

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将年羹尧在镇守西安之时,广求天下之士,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有一位孝廉叫蒋衡,应聘前往。年羹尧甚爱其才,便对他说:“下科状元一定是你的。”

年羹尧说话口气这么大,是倚仗自己的功劳以及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蒋衡见他威福自用,骄奢之极,就对他的一个朋友说:“年羹尧德不胜威,当今万岁英明神武,年羹尧一定会给自己招来大祸的,我们不可久居此地。”他的朋友则不以为然:“年羹尧如日中天,多少人都想要巴结他呢。”

蒋衡不顾朋友的劝阻,执意称病回家。年羹尧挽留不住,取一千两黄金相赠,蒋衡坚决不受,最后在年羹尧的坚持下不得已受一百两。蒋衡回家后不久,年羹尧果然出事,很多人被牵连其中。由于年羹尧一向奢靡,送人不到五百两黄金的,从不登记,因而蒋衡能够使得自己平安无事,逃过一劫。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蒋衡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才能相应地为自己做出理智的打算,可以说是灵活运用了执中行权的原理。

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当超过一定的限度的时候,这两个方面会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为人处世,人们往往忽视这个规律,以致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儒家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荀子·仲尼》中说:所以聪明的人办事,盈满的时候想到不足的时候,安全的时候想到危险的时候。十分小心地预测将来,仍然怕惹来祸患,所以他们做什么事都不会失败。把握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始终牢记适度原则,这就是中庸做人哲学中的“执满之道”。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说自己“命途多舛”,但他的命运与他恃才傲物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恐怕怪不得别人。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就颇负盛名,使得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要网罗他进入自己的王府。后经高宗批准,他来到刚刚受封的沛王李贤府中,担任修撰,充当谋士和指导教师的角色,深得沛王宠信。其时宫中盛行斗鸡之戏,沛王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他有一只体高性烈、毛色鲜美的公鸡,在多次比赛中大获全胜,独独被英王李显的“鸡王”所战败。英王眉飞色舞,得意洋洋,而沛王却显得十分尴尬。年轻气盛的王勃,当即突发奇想,援笔立成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当场吟诵,博得一阵阵笑声。后被高宗发现,读了盛怒不已,指责说,无比庄重的文体竟以儿戏出之,如此放肆,这还得了?文章说是檄鸡,实则意在挑动兄弟不和,真是可恶得很。于是,下令免除王勃官职,并逐出王府。为人处世,最忌拿捏不准,超过限度。凡事相反相成,过犹不及,失了分寸,反受其害。王勃才华横溢,这本来是他声名远播、出人头地的资本,但就因为他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反而又因自己的才华而被贬,怎不令人叹息。

所有事情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的,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因此,得到的时候要想到此刻可能带来的危害。智者处世,莫不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在居安思危、全身远祸方面,范蠡可谓古今第一人。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为勾践深谋远虑二十多年,最终消灭吴国,洗刷了会稽耻辱,率兵向北渡过淮水,兵临齐国、晋国,号令中原各国,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安,而且勾践的为人是可以跟他同患难,很难跟他同安乐,于是就写信告别勾践说:“我听说君主有忧,臣子就应劳苦分忧;君主受辱,臣子就应死难。从前君王会稽山遭受耻辱,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助您复仇。现在已经洗刷了耻辱,我在会稽山使君王受辱,请大王判我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分享并拥有越国。要不然,我就要惩罚你。”范蠡说:“君王根据法令行事,臣子依从志趣行事。”就装上金银细软,私自和他的家仆随从乘船飘然而去,最终也没有返回越国。于是勾践就在会稽山做标记,把它作为范蠡的封邑。范蠡泛海来到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辛勤劳苦,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没用多长时间,财产达到几千万。齐国人听说他很贤能,请他做丞相。范蠡慨叹道:“做平民百姓就积聚千金,当官就达到卿相的地位,这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顶点。长久地享受盛名,不吉祥。”于是归还相印,散发所有的家财,分给朋友和乡亲,携带贵重的珍宝,再次悄悄离去,到陶地定居。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贸易交换的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父子耕种、畜牧,等待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住了没多久,就积聚财产,累计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范蠡深知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几次抵挡住名利的诱惑,在最成功的时候全身而退,不可不谓中庸做人的典范。

只要你认为对方是个英雄,就该及时结交,多多交往。或者乘机进以忠告,指示其所有的缺失,勉励其改过迁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协助,甚至施予物质上的救济。而物质上的救济,不要等他开口,随时采取主动。有时对方急需,又不肯对你明言,或故意表示无此急需。你如得知情形,更应尽力帮忙,并且不能有丝毫得意的样子,一面使他感觉受之有愧,一面又使他有知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