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字景略,北海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十六国时期任前秦的宰相。王猛从小家里很贫穷,靠贩畚箕过日子。当时,关中人士都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后来他迁居华阴山。他很喜欢读书,特别爱研究兵法,是位知识渊博、很有谋略的人才。
公元354年,东晋派大将桓温攻打前秦,到了关中。前秦王苻坚带领秦军奋力抵抗,结果连连失利,只得退守长安。可是晋军到了离长安不远的灞上(今西安市东南),即按兵不动了,谁也琢磨不出桓温的用意。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马上很高兴地接见了他。王猛走进营帐,将士们见他身穿破旧短衣,行动举止不拘小节,根本不像读书人,心里觉得十分可笑。桓温也觉得很纳闷,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便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的形势。
一提起天下大事,王猛便滔滔不绝地谈论起来,他一面谈,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不停地东抓西摸,竟在用力地捉着身上的虱子。看着他的样子,将士们差点笑出声来,但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很觉惊奇,认为他是江东人才,没有人能及得上他。
桓温又问他说:“这次我带了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远征关中,为民除害,为什么地方上的豪杰到现在还不来见我呢?”
王猛淡淡一笑说:“将军不远千里而来,深入敌人腹地,而今长安就在眼前,您却留在灞上不去攻打,大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打算,所以不愿来见您埃”
王猛这一番话正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信,降服他在政治上的对手。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打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王猛在桓温想招揽人才时,毛遂自荐,使他渊博的知识和谋略的才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王猛能准确地分析出桓温的意图和想法,于是深得桓温的器重。
桓温从关中退兵的时候,再三邀请王猛同回江东,王猛不肯,仍旧回到华阴山过着隐居生活。但这个抓虱而谈天下的读书人却出了名。
就在这一年,苻坚袭了前秦东海王的爵位。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苻坚急于招贤纳士,想找一个得力助手,有人向他推荐汉族人王猛。苻坚立即派亲信去请,并隆重欢迎他,两人一见如故,谈到国家大事,更是一拍即合。苻坚高兴得了不得,把王猛留在身边,并自喻为“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公元357年(升平元年)苻坚杀死了苻生,即位称帝,号大秦天王。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太子太傅、丞相,一年里王猛被提升了五次,权力大得没人能跟他相比,史书称“岁中五迁,权倾内外”。
王猛后来被苻坚看重,同样还是由于他能准确地给上司——苻坚“号脉”。他既然能如此想上司之所想,后来的“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司也是人,并且是和你一样的人,他也有头疼的事,他也希望别人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渡过难关。聪明的下属,在这时就要想上司之所想,急上司之所急,这样才能够博得上司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