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全集
11289400000101

第101章 做人要学会“忍小谋大”

小不忍就会因小失大,我们要在人生中学会忍耐,学会将目光放得高远一些,不能因一点小事乱了方寸,更不能因为不能忍耐而影响决策,打乱原来的计划。

三国时代,那位蜀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不懂得容忍他人。

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他总是看不起别人,更不说容忍他人,结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常

关羽不容忍他人的弱点并不只是表现在这一点上,平时他做人也是一贯如此。他不但容不得对手,也不能容忍身边的同僚,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连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其实,东吴派人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又何必不容他人提出呢?假若关羽多一点宽容,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也许三国的后来也会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至少刘备也不会因此而意气用事,不顾蜀汉安危大举进攻东吴,破坏三国鼎立的格局。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国大军北伐曹魏,魏国大将司马懿采取了闭城休战、不予理睬的态度对付诸葛亮。他认为,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只要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实力,一定能抓住良机,战胜敌人。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沉默战术的利害,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懿出城决战,但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诸葛亮于是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来一件女人的衣裳,并修书一封说:“仲达不敢出战,跟妇女有什么两样。你若是个知耻的男儿,就出来和蜀军交战,若不然,你就穿上这件女人的衣服。”

“士可杀不可辱。”这封充满侮辱轻视的信激怒了司马懿,他真想冲出去与之一决胜负,但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控制住了一时的冲动,他强压怒火稳住军心,耐心等待。

相持了数日,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如果司马懿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或许历史将会重写,也许,晋朝就不会存在了。

俗话说得好,君子不度小人之嫌。无论小人如何兴风作浪,君子都泰然处之,那是因为一个“忍”字的力量。

谁不想功成名就,谁不想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业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心理素质。

所谓“忍小谋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小是小非缠住手脚,不为一时一事计较,而要把眼光放在高处、远处。

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是说忍的作用可以抵挡千军万马,是“忍小谋大”的策略。但苏洵的话是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道出小忍与大谋的关系,强调了“小忍”的无形威慑力。

明代吕坤对忍耐理解也很透彻,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忍耐只是短暂的退却,有的时候为了进一尺就一定要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不吃大亏就应该不计较吃一点小亏。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