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05

第5章 后发制人的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在长勺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发生于公元前684年春天。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

曹刿所论述的战术原则,成为我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期。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疆域和国力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至于齐国,则是姜尚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姜尚立国后,推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以及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是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

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入国继承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谋臣管仲也到了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鲁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认为,把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分赐给臣下,不独自享用,就能取得此战胜利。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

鲁庄公强调,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了处理。

曹刿这时才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

曹刿见鲁庄公明白了治国治军之道,就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在长勺,鲁齐两国的军队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

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

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鲁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

鲁庄公见到齐军败退,就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却又被曹刿所劝阻了。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

鲁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至此,鲁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

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

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

曹刿的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嫁给曹刿。

鲁庄公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长勺之战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曹刿论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