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养殖:畜牧渔业并举
11285700000015

第15章 丰富的渔业文献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渔业经济问题有过许多论述,编辑著作了丰富的渔业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状况,指导了当时及后世的渔业生产,在我国古代渔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渔业文献中,比较著名的有《陶朱公养鱼经》、《闽中海错疏》、《种鱼经》、《渔书》、《官井洋讨鱼秘诀》、《然犀志》、《记海错》、《海错百一录》。这些文献,都是研究我国渔业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渔业的大发展。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渔业文献。早在《诗经》、《尔雅》等古籍中,就有有关渔具、渔法和水产经济动植物的记载。

汉代以来,随着养鱼业和捕鱼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文献日益增多,多散见于笔记、农书和方志之中。在水产品利用方面,也从食用发展到药用,这在历代著作中均有所反映。至明清两代,渔业文献趋向系统性,产生了很多专门著作。

主要有《陶朱公养鱼经》、《闽中海错疏》、《种鱼经》、《渔书》、《官井洋讨鱼秘诀》、《然犀志》、《记海错》、《海错百一录》等。

《陶朱公养鱼经》原书已秩,后是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辑出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是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所著。范蠡晚年居陶,称“朱公”,后人遂称之为“陶朱公”,故本书又名《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陶朱公养鱼方》等。

《陶朱公养鱼经》现存400余字,总结了我国早期的养鲤经验,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方法多相类似,是我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

《闽中海错疏》是明代屠本畯写的记述我国福建沿海各种水产动物形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分布的著作。这书是他任福建盐运司同知时写的,成于1596年。

该书是现存最早的水产生物区学志。在海产动物、贝类动物、淡水养殖业、鱼类、医药学、农学、动物学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海产动物方面,《闽中海错疏》有许多新发现。鳁是一种名贵的金色小沙丁鱼,明以前不见于记载,此书却对它作了描述。

福建地处浙粤之间,有些海产动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对福建海产动物的描述,多用浙东沿海所产的加以比较,因此,《闽中海错疏》可视为中国早期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动物专著。

屠本畯通过对海产动物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海洋动物形态生态知识。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头鱼头略呈方形;虎鲨头目凹而身有虎纹的形态特点;对真鲷、橄榄蚶、结蚶等海产动物形态的描述也很具体。根据所描述的特点可以鉴定到种。与福建地区现生种类基本相符。

在贝类动物方面,屠本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泥螺在7至9月间产卵,秋后所采是产过卵的个体,所以肉硬且味不及春。当年孵出的螺个体小,肉眼不易看见,第二年春季长到谷粒大小,至五六月开始繁殖。

从屠本畯对泥螺自然繁

殖的描述来看,反映出他对泥螺的生态习性已有清晰的认识。他还观察到棱鲻在深冬时卵巢和精巢充满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产卵。到春天鱼排精产卵后,即体瘦而无味。这种对鱼生殖期的认识,在养细业上有参考价值。

书中对某些海产动物的内部器官也有叙述。如指出章鱼腹内有黄褐色质,也就是肝脏,有卵黄。以上都说明在16世纪时,我国人对海洋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淡水养殖业方面,明代淡水养殖业已相当发达,在《闽中海错疏》中也包含一些有关的资料。如记载肉食性的乌鱼时指出,在池塘放养鱼之前必须清除池塘中的乌鱼。

书中还介绍了福建地区饲养草鱼和鲢鱼的方法:农历二月从鱼苗养起,先到小池,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大池,用青草喂养,九月起水。

随着鱼的成长而更换鱼池,当年可从鱼苗养成商品鱼。草、鲢混养时,鳢鱼必须清除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也反映了明代池塘养鱼的进步。

《种鱼经》又名《养鱼经》、《鱼经》,作者是明代南京吴县人黄省曾。书成于1618年之前,是现存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种鱼经》分为3篇,第一篇述鱼种,第二篇述养鱼方法,第三篇内容较少,主要记载海洋鱼类的性质及异名。重点内容在第一篇和第二篇。

在第一篇鱼种部分,记载了天然鱼苗的捕捞及养殖方法,青鱼、草鱼鱼秧的食性,鲢鱼鱼种养殖中要注意的事项。其中所见明代松江府海边的鲻鱼养殖,是我国鲻鱼养殖的最早记载。

在第二篇鱼方法部分,对于鱼池建造,主张二池并养。其好处有可以蓄水,可以去大存小,免除鱼类受病泛塘等。池水不宜太深,深则缺氧,水温低不利鱼类生长;但池塘正北要挖深,以利鱼受光避寒。池塘环境要适应鱼类生长的需要,指出池中建人造洲岛,有利鱼类洄游,促进鱼类的成长。环池周围种植芭蕉、树木、芙蓉等植物,也有好处。

对于鱼病防除,科学地指出鱼类聚集的不可过多,否则鱼会发病;池中流入碱水石灰也会使鱼得病泛塘。强调饵料投喂要定时、定点,要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及食性投喂。还指出不可捞水草喂鱼,以防夹带鱼敌入池。

《官井洋讨鱼秘诀》是一本记述福建官井洋捕大黄鱼经验的书,发现于福建宁德县。官井洋为海名。可能是老渔民口述经验,他人记录而成。

书中专讲官井洋内的暗礁位置以及鱼群早晚随着潮汐进退的动向。正文第一部分,讲述官井洋18个暗礁的位置、外形、体积和周围环境等。

第二部分讲述官井洋里找鱼群的方法,分别叙述在早、汐、中潮时分鱼群动向。最后一部分讲述捕鱼中应注意事项。内容极为详细,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鱼书。

《然犀志》由清代李调元所著。他曾任广东学政,此书即是他任此职期间写的,成书于1779年。记述了广东沿海淡水鱼类、贝类、虾、蟹、海兽、龟、鳖等,共90余种。《丛书集成》收有该书。

《记海错》记述的是山东沿海水产动植物。作者是清代郝懿行,他考察山东沿海鱼类资源之后,写成于1807年,刊行于1879年。

由于作者是训诂学家,所以书中引用了许多古籍进行考证:本书收入作者的《郝氏遗书》中,另外在《农学丛书》中也可找到。

“海错”一词原指众多的海产品。该书记述了山东半岛常见经济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海藻等49种,一一注明其体形特征,并考辨其异名别称。这部《记海错》是古代山东唯一一部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海错百一录》作者是清代郭柏苍,是一本比较全面的福建水产生物区系志。写成于1886年,现存有成书当年的刻本。书分为5卷,卷一记渔,卷二记鱼;卷三记介、记壳石;卷四记虫、记盐、记海菜;卷五附记海鸟、海兽、海草。

记渔记述渔具渔法;记鱼主要记述福建沿海经济鱼类,也包括某些淡水种类;记介、记壳石主要记述蟹类,也包括琅瑞、盆等;记虫、记盐、记海菜主要记述福建海产贝类;记海鸟、海兽、海草主要记述海淡水虾类,也包括海参、沙蚕等无脊椎动物,还记述各种海藻。本书中所录大抵皆是言之有据,能经得起考证的。当然,有些解释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书中所述奇闻颇多,亦颇有趣。如对“占风草”的记载,说此草可预报台风,在天气象预报的古代,亦不失为一则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料。

除了上述渔业专著外,宋代傅脆著有《蟹谱》,上篇辑录蟹的故事,下篇系自记,明代杨慎著有《异图赞》,收录鱼的资料。两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