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家训(第三卷)
11278000000011

第11章 张之洞家训

“撰主简介”

张之洞(1837—1909),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孝达,又字香涛,号无竟居士,晚号壶公抱冰。同治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督办商务大臣、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1879年,因激烈反对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基亚条约》而崭露头角。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他升任两广总督,积极主战,极力筹划广东、福建等地海防,并起任冯子材等,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他曾积极倡办洋务活动,在筹议海防时,主张购船、筹款、练将、设船厂、造炮台、大治水师。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他开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购进新式后膛炮、改筑西式炮台、练江南自强军等,成为后期洋务派的重要代表。1894年中日《马关条约》议订时,他上疏反对,提出要变通陈法,力除积弊。他也曾捐金而列名北京强学会,但又与维新派有着原则性分歧。1894年,他撰成《劝学篇》一书,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他力主镇压,并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创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在清末新政期间,他多次提出各种方案,并同顽固守旧势力进行了一定的斗争,他的洋务思想也有一定的发展。如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会奏变法条陈。强调办学首重师范;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由于他对教育的重视,对清末教育有过很大影响。1908年,督办粤汉铁。1909年病逝。

张之洞

诫努力学业并磨炼身心

“原文”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1]、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是扰攘[2],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3],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4],决不能折桂探杏[5],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6]。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为然。

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7],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8]。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9]。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10]。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已知。志之志之[11],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12],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13]。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14],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15],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16]。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17],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18]。常自恐惧,不敢放恣[19]。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20],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天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21]。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鹜[22]。

汝苟竿头日上[23],余亦心广体胖矣。

—节录自《张文襄公全集》

“注释”

[1]干城:干,盾。城,城郭。喻捍卫者或御敌立功的将领。

[2]国是:国家大计。此处同国事。扰攘:混乱;纷乱。

[3]好弄;喜欢玩乐。

[4]秀才:此处专指入县学之生员。

[5]折桂:指登科。探杏:指中举。此处指中举为进士。

[6]金马玉堂;指汉代金马门和玉堂殿。后以此称翰林院。

[7]科甲:原指科举,此处谓由举人及进士而入仕。

[8]清流:指负有时望清高的士大夫。

[9]奥:奥义、奥旨,即含义、要旨。

[10]用武:使用武力、用兵;施展才能。秋:在此作时机、日子讲。

[11]志:铭记。

[12]贵介:显贵。

[13]挟:夹持;拥有。此处作依仗讲。

[14]苦身:劳苦其身。戮力:勉力,努力。

[15]特:但;只。不特:不但;不只。

[16]予智自雄:妄自夸大。

[17]一品:清代官级,文官自正一品、从一品至正九品、从九品,凡十级。一品乃最高等级。

[18]兢兢:小心戒慎的样子。

[19]放恣:骄横纵肆。

[20]亲炙:亲承教化。

[21]狭邪:即狭斜,原谓小街曲巷。后指娼妓住处。

[22]外鹜(wù):心思在外。指用心不专,追求外在的东西。

[23]苟:假如。竿头日上:指不断上进。

“译文”

我儿应知道,你离开家门、离开国门,已经半月多了,为父的不曾有一天忘记你。父母之爱子女,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们常说,恨不得一天也不离开你们。然而,必定要你出门的原因,不外乎想让你用功读书,以求上进,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当今国事纷乱,外敌纷纷而至,边境之地不断丧失,内地也在危险之中。振兴国家的办法,第一条就是要治理好国家。而治国之道多种多样,但把军队训练好,实在是首要之事。

你从小就好玩乐,在书房里,一遇上老师出外,就跳跳蹦蹦,丢这掷那,嬉笑不已,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幸而今天早已废除了科举,否则,你考到老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秀才而已,绝不可能中举,成为进士,点中状元探花,成为皇帝身边、翰林院里的人物。所以,学校开始创办之时,我就把你送去读书。当时,许多老前辈都对我的决定很不以为然。不过,我素来深知你的性情,知道你不属科举而找出路之人。因此,我排除万难也要把你送进学校。果不出我所料,除体操课外,你的各科成绩毫无进步。我少年时即科场得意,以有时望的清高的士大夫而自负于人。可你却是这样一塌糊涂,真叫我又气愤,又惭愧,在人前恨不得一死了之。

但回过头来想想,现今世事多艰难,学武也会有出息的。因而送你东渡大海,让你进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这个专业不会与你的性情相抵触。

现在,你既已入校,就应当努力上进,掌握军事学的全部知识。不要怕辛苦劳累,不要以显贵子弟而自恃,要勇猛、刚毅,一定要培养出一种军人的资格来,你的前途,正是不可限量。因为,眼下正是国家不断用兵之时。虽然你可以担心自己不能自立,却不必顾虑别人不了解你的才干。切记、切记!勿忘、勿忘!

不过,我还要告诫你的是,你曾随我在两湖生活过,你作为总督大人这样显贵官员的儿子,没有人不对你表示恭敬之意。而现今,你已离开祖国有万里之遥,你平时所赖以自傲于人的条件,已不再可以依仗了。万一你不幸闯了祸,反倒会给父母亲造成忧患、麻烦。你此后应当把自己看做是一介贫民,是一个低贱的士兵,劳苦其身,尽力学习,把心力放到所学的课程上。那么,你不仅会在学问上收益不少,而且,可由此而磨炼自己的身心。即使今后得到我的庇护,毕业后得到一官半职,也可因此而深知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不至于妄自尊大。

我已是五十开外的人,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但我仍旧是兢兢业业,经常自觉恐惧,不敢有半点放肆。你在我身边为时不短,必当亲承教化,从我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吧。万勿自以为是显贵子弟而漫不经心。这可不是上天所期望于你的!对此,你可要谨慎小心!你还须自己照顾自己,随时留意天气冷暖。特别要防止有嫖娼、赌博行为发生。这些事,即使有幸而不被别人知晓,但也将导致耗费精神,抛弃了学业。万一被别人发现,甚至于有可能被日本官吏拘捕,那我这副老面孔,将放到哪里去?你本不值得可惜,而我将怎么办呢?所以,这类行为必须尽力排除。这是我要特别叮嘱于你的。

我身体很好,家里人也都平安无事,你不必挂念。你只要一心求学,切勿三心二意。假如能不断上进,出人头地,我也就心宽体胖了。

“评析”

张之洞从儿子的具体情况出发,突破常情,大胆送他进新式学堂,出洋留学,学习军事,可见这位封建官僚思想之趋时,并不守旧,并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他又再三告诫其子要刻苦求学、勿沾染恶习,尤其要放下显贵子弟的架子,以等同于贫民、贱卒的身份去了解、体验下层生活,这将不仅有益于学业,更可磨炼身心的想法,都说明其教子之道之高明。

节俭是求学与为人之本分

“原文”

示谕吾儿知悉。来信均悉。兹再汇日本洋五百元,汝收到后,即复我一言,以免悬念。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1],是甚可怪。

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2]。即稍事阔绰[3],不必与寒酸子弟相等,然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果用在何处乎?为父非吝此区区[4],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求学之时,即若是其奢华无度,到学成问世,将何以继?况汝如此浪费,必非只饮食之豪、起居之阔[5],必另有所销耗[6]。一方之所销耗,则于学业一途必有所弃。否则用功尚不逮,何有多大光阴供汝浪费。故为父于此,即可断汝决非真肯用功者,否则必不若是也。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7]。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8],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民情不知,世事不晓,晋帝之何不食肉糜[9],其病即在此也。况汝军人也,军人应较常人吃苦尤甚,所以备僇力王家之用[10]。今尔若此,岂军人之所应为。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余固未尝一日履日本者也[11],即后日得有机会东渡,亦必不能知其民间状况。非不欲知也,身分所在,欲知之而不得。然闻人言,一学生在东者[12],每月有三十金,即足维持。即饮食起居,稍顺适者[13],每月亦无过五十金。今汝倍之可也,亦何至千金之赀,不及四月而消亡殆尽?是必所用者,有不尽可告人之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糜光阴[14],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言犹在耳,何竟忘之?!虽然,成事不说,来者可追[15]。而今而后,速收尔邪心,努力求学,非遇星期,不必出校。即星期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庶几开支可省,不必节俭而自节俭,学业不荒,不欲努力而自努力。光阴可贵,求学不易。儿究非十五六之青年,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儿近日身体如何?宜时时留意。父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皆安康。

汝勿念!

—节录自《张文襄公全集》

“注释”

[1]业:既然;已经。

[2]酬应:酬对应答。

[3]阔:富贵豪奢。绰:宽裕。寒酸:形容穷书生贫窘之态。

[4]区区:小;少。罄:尽;用光。

[5]豪:此处作奢侈讲。

[6]销耗:同消耗。

[7]“必先苦其心志”句,出自《孟子·告子》下。苦:指磨炼。心志:思想、志气。“困心衡虑”: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指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意谓尽心竭虑,经过痛苦的思虑。

[8]稼穑:种谷曰稼。收获曰穑。泛指农业劳动。

[9]肉糜:肉粥。《晋书·惠帝纪》:“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10]僇(lù):通戮。僇力:尽力。

[11]履:踏、踩。

[12]在东:指在日本。

[13]顺适:顺从适合。此处作适应讲。

[14]糜:通靡,作浪费讲。虚糜:白白地浪费。

[15]成事不说:已成的事。《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写此信好让吾儿得知,来信都已收到。现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收到后,立刻回我一信,以免挂念。

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什么带去的千两银子,就已经全部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

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哪怕是稍微阔绰、富裕一点,不必像那些家境贫穷的书生一样生活,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你到底把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并非吝惜这为数不多的千两银钱,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哪怕是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求学期间,就像这样奢华、毫无节制,到读完书,出来做事,你又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何况,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在别的方面既有所消耗,那你在学业上就一定有所舍弃。否则,用功读书尚感赶不上,哪有多少时间让你浪费呵!所以,我凭这一点,就可以推断,你一定不是那种真正肯下苦功夫读书的人。否则,你一定不会是这个样子!

你也曾读过《孟子》吧。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你仗恃有我的荫庇,固然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不了解民情,不了解世事,晋惠帝所说的“为什么不吃肉粥”的历史笑话,他的毛病正出在这些问题上。

再说,你是一名军人。而军人就应当比平常人更能吃苦,以此而随时准备着尽全力为皇上效劳。像你现在这个样子,哪点是军人所应该做的?

我从今以后恐怕是要对你表示失望了。

我确实不曾到过日本,即便今后得到机会,也能够东渡日本,但我也一定不能够获知日本民间的状况。不是我不想知道,而是因为我的身份所在,想了解却办不到。不过,我曾听人说过,一个学生在日本生活,每月有三十两,便够他维持了。即或是食住稍方便、舒适者,每月开销也不会超过五十两。你现在每月一百两也就罢了,何至于千两巨资,不到四个月便挥霍得一干二净?一定是所开销的地方,有不可告人之处。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

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话还在耳边,你怎么就忘了?虽然如此,过去的事就不提它了,来日方长,还有机会。从今以后,赶快收敛节制你那邪恶之心,努力求学。不是星期天,就不必离校外出。

即或是星期天外出,也不许擅自在外留宿。倘如此,开销可大大减小,不待节俭就可节俭;学业不致荒废,不想努力而也就努力起来了。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你毕竟不是十五六岁之青年人,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你近来身体如何?应当随时留心。我身体很好,家中大人小孩,也都安康。你不必挂念!

“评析”

从古到今,官宦子弟居尊养优,往往形成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坏习气。张之洞深知其子之为人,知他也难例外,但却不放松教育、管束。由千金巨资不及四月便耗尽一事,便引起警觉,进而从光阴宝贵、求学不易、稼穑艰难、军人天职等方面晓以利害、加以劝导,还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如星期日少外出,更禁外宿等等。他的苦口婆心,固然是想望子成龙,像他一样成为封建大官吏。但是这种诫子的方式和内容,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