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管理者处事之道
11274000000044

第44章 拋弃个人成见,用人唯才

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领导,应该在企业内部倾力打造一个良好而又公平的用人平台,为真正的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管理者应该给予每个下属以公平的机会,下属能否被委以重任的因素取决于其才能及能否胜任,而非个人成见。

然而,在识人用人之时,有的管理者往往感情用事,看到某人的脾气和志趣与己相投,便不再注意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就把他当成人才。这样,往往会导致只有与领导情投意合者才被重用,以致出现像武则天的夏官尚书武三思所说:“凡与我为善者即为善人;与我恶者,即为恋人。”如果管理者都这样识人,势必会出现自己的“人才小圈子”,而埋没了很多为管理者所“不了解”的人才。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这样一件事:

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位须鬓皆白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

管理者选贤用能,必须把个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抛开自己的好恶,以整体利益为重,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标准加以检验,如此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自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在粮库混事儿的,对政绩毫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将他做了替补。没想到卢承庆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

在当今社会中,有些企业管理者也犯了以感情上的偏好来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的弊病:与自己感情好的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与自己感情、关系一般的,“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那些有才干的人伤透了心,以致离企业而去。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人心换来的,人心散了,企业岂能有所发展事实上,以自己的偏好为标准来识别人才时,这种管理者大多心态不正,最根本的在于其为人做事没有原则,以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这样的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以志趣、爱好、脾气相投作为唯一的识才尺度,实际上,是一种把个人感情置于企业利益甚至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

诸葛亮虽然是民间智慧的化身,但在用人方面也犯过错误。对于魏延,诸葛亮一直是抱有成见的。早在魏延投降刘备之初,诸葛亮与其初次相见时,就凭主观臆想给其扣上了一顶“脑后有反骨”的帽子,并恐吓“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后来,蜀将陈式违军令被斩首时,诸葛亮又说:“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时,临终留下了所谓的锦囊妙计,将魏延杀死。其实,纵观魏延在蜀国的表现,不但没有造反之举动,反而屡屡冲锋陷阵,战功卓绝。魏延之过只不过是冒犯了诸葛亮的自负而已,即使以后真有反意也是诸葛亮的不信任所致。魏延的被杀使人才本来就匮乏的蜀国损失了一员上将,使蜀国国防少了一根顶梁柱,实在可惜得很!

管理者者识人,如果只看某一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看到的只是魏延的“反”,却忽视了他的才,因此不能正确使用。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观念和思想,但是不能万事万物都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即不能抱有成见或者成心。因为抱着成见的人是无法对事物作出准确而客观的评判的。管理者要能拋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决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第七章 把握尺寸,适度处事——恰到好处地做人做事

度是一种自然规律,凡事皆有度。工作中,遵循管理尺度,适度处事,是管理者做事不出差错的方针。适度的管理能带来科学的效益与效果,凡事超过了极限与把握不住处事的度,就会有使自己后悔的事发生,或者有使组织利益受损的事情发生。做人处事要掌握分寸,确实不容易,没有哪一样事情事先有标尺测定,这样就需要管理者自己来把握,自己去摸索,在实践中多多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