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管理者处事之道
11274000000033

第33章 广开言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自身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点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

管理者听取部下的意见不仅仅是可以广纳雅言,使自己思想畅通,更主要的是这种虚心听取下属意见的态度会使部下觉得你平易近人。开明纳谏,很容易使他们倾心于你,甘心情愿地为你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地帮助你走向成功。所以说,一个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

唐太宗是一代有道明君,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

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

公元623年,许多大臣就上书请求李世民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祭祀地点在泰山顶上。李世民也认为开国有功,事业有成,便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同意赴泰山封禅。此时,魏征却力排众议,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回答说:“够高了!”问:“德行不够厚吗?”答:“很厚了!”问:“大唐还没安定吗?”答:“安定了!”问:“四方的夷族还没归服吗?”答:“归服了!”问:“年成还不丰吗?”答:“够丰了!”问:“符瑞没有出现吗?”答:“出现了!”问:“那为什么不可以封禅?”答:“陛下虽然拥有这六个条件,但自从隋朝灭亡,天下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巡,随从如云,路上的供给耗费不是很容易承担的。而且陛下封禅,那么各国君主都要聚集,远方夷族首领,都要当做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眼都是草莽,这是引戎狄进入我们的腹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虚弱。何况即便赏赐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封禅一次,就算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损害实际,陛下怎么能这样做呢?”太宗点头称是。又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县正发大水,封禅之事就被搁置下来。

魏征去世后,太宗非常怀念他。他常对身边的大臣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抑制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冒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

能不能听得进和容得下部属的直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胸襟和气度。敢于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的人,是一个管理者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管理角度来说,多听听反面意见可以团结持有不同意见的下属,为他们的意见找到一定的渠道宣泄,这有利于化解组织内部的矛盾。对于能干的下属来说,管理者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有自己的纳谏之门,他们就会更积极、更大胆地献计献策,会更勇敢地纠正管理者的过错,更自觉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反之,如果管理者一听到反面意见就大皱眉头,不接受下属的建议或批评,不参照他们的正确意见、方法、策略,甚至对献策的人假以辞色,乃至打击报复,下属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

博采众议最大的好处在于笼络人心。管理者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会使别人心中感到受了重视,尤其在某些复杂难办的事情处理上,博采众议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艾尔弗雷?德隆在一次高级管理委员会的会议上说:“各位先生,据我所知,大家对这项决策的想法完全一致。”与会者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但是,”德隆先生继续道:“我建议把对此项决策的进一步讨论推迟到下一次会议再进行。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充分考虑一下不同的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此决策的理解。”

德隆作决策从来不靠“直觉”,他总是强调必须用事实来检验看法。他反对一开始就先下结论,然后再去寻找事实来支持这个结论。他认为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

人们常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就是要听不同意见。可以相信,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管理者,定然能够豁达雅量、开门纳谏。他们决计不会把发表不同意见与“唱对台戏”、“反对自己”挂起钩来,而是自觉地把听取不同意见作为自己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程序,作为改进、完善和提升决策水平的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依据。

有时候,下级的意见不一定都那么全面、正确,甚至可能是偏激、逆耳之言,这对管理者是一个考验。须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气度和胸怀,对下级的意见才能做到不求全责备,不闻过则怒,而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来自警,鼓励下级多提意见。

总之,善不善于纳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决定一位管理者是否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这可以决定作为管理者会不会达到他一生中管理事业的最高峰。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就能够察纳雅言,洞察秋毫,就能够团结一切,凝聚人心,就能够科学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能理清晰思路,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