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11266600000006

第6章

积攒疑虑会使,谋划失败;怠惰疏忽,会荒废政事。

懦,事之贼也。

——《左传·哀公十四年》

怯懦,是做一切事的天敌。

懦而不能强谏。

——《左传·僖公二年》

性格软弱的人,不可能强行进谏言。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拿着棋子犹犹豫豫,不会战胜对手。喻指做事优柔寡断。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左传·文公十七年》

既怕头又怕尾,剩下的没有多少了?喻指做事瞻前顾后,缺少果断。

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战国策·赵策》

做事迟疑不决不会取得成功,行动疑惑不定不会成名。

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战国策·齐策》

聪明的人不会反复谋划,勇敢的人不怕牺牲。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战国策·齐策》

计谋被泄漏就不会成功,做事犹豫不决的人就不会成名。

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懂得羞耻的人,则近于勇敢了。

大匠不斫,大勇不斗。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贵公》

高明的木匠不亲自砍削木料,真正的勇敢者不轻易与人格斗。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轻视死而注重礼这叫做勇,为了杀戮残暴的人而不怕凶猛叫做力。

果者,临敌不怀生。

——《吴子·论将》

果敢的人,在战场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

——战国·尉缭《尉缭子》

悔恨在于犹豫不决,罪孽在于乱杀无辜。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人之所以叫做人,是因为会说话;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怎么能称作人?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此得失之方也。

——《逸周书·王佩》

见到好事不愿去做,时机来临又犹豫不前,这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惑于恐死反忘生。

——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

总担心自己会死去,反而会忘记生存。

智不重恶,勇不逃死。

——汉·刘向《说苑·立节》

聪明的人不再犯旧错,勇敢的人不惧怕死亡。

知死必勇。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知道自己面临死亡,必然英勇无敌。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应当决断时却不决断,反会遭受祸乱。

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果断而且有胆量去做,鬼神都会躲避开,所以一定能获取成功。

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只顾及小的而忘了大的,之后必有灾害;狐疑犹豫,之后必定悔恨。

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做了决定却不敢毅然行动,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源。

智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智慧能使决定果断,疑虑是事情的祸害。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螯;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猛虎若犹豫不决不如蜂蝎以毒刺伤人;骏马若徘徊不前,不如劣马慢步前行。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汉·班婕妤《怨歌行》

常常担心秋季会来临,凉风夺去炎热。

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一旦下定决心,就决不犹豫反悔。

君看金尽失颜色,壮士灰心不丈夫。

——汉·马臻《前结交行》

看见黄金用尽就失去笑容,壮士灰心丧气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喻指缺乏勇气。

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汉·扬雄《法言·吾子》

羊即使身披虎皮,仍见草而高兴,见豺狼而发抖,并忘记了自己披着虎皮。喻指本性怯懦。

感慨而自杀,非能勇也。

——汉·班固《汉书·栾布季布列传赞》

因为悲伤而想要自杀,这不是勇敢。

欲投鼠而忌器。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担心损坏了器物。喻指犹豫不决,有所顾忌。

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

有疑惑之心的人会被爱说谗言的人利用,做事优柔寡断的人会被邪恶之徒钻空子。

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

——晋·葛洪《抱朴子·清鉴》

大声喊叫的人不一定勇敢,淳朴温和的人未必怯懦。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事情紧急而不果断决定,祸害便会很快降临。

明断少而外言入。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做事优柔寡断,流言便会乘机而入。

骏足忌长阪,柴车畏危辙。

——南朝·梁·陆厥《奉答内兄希叔》

骏马最怕山坡之路太长,柴车最畏惧危险的道路。喻指惧怕艰难。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不深入老虎的巢穴,就不能够得到小老虎!喻指不经历风险就不会有所得。

凝滞者智之蝥也,忿慨者仁之腾也,纤怯者义之蠹也。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凝滞僵化是智慧的蝥虫,忿恨感慨是仁爱的螣虫,纤弱怯懦是道义的蛀虫。

诸君怯懊,乃是誉贼。

——唐·房玄龄《晋书·苏峻传》

众人怯懦,是怕失去荣誉与名声。

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

八公山上的草木都那么的像人形。喻指草木皆兵。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

听到风声和鹤鸟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军来了。喻指闻风丧胆。

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

曾被弓箭射伤的鸟,只要听到弓弦的响声也会惊骇而坠地。喻指闻风丧胆。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唐·杜甫《得舍弟消息》

恐惧得不敢在大路上行走,一家一村地向别人讨饭吃。喻指战乱引起的恐惧和悲惨。

宠过若惊,喜深生惧。

——唐·刘禹锡《苏州谢恩锡加章服表》

过分地宠爱会感到惶恐,过于地欢喜会产生忧惧心理。

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

——唐·韩愈《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把为正义看成是自己的嗜好,勇往直前不瞻前顾后。

决事如流,应物如响。

——唐·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序》决断事情如水流泄,应对事务如声音反响。

视险如夷,瞻程非邈。

——唐·柳宗元《为安南杨侍御祭张都护文》视危险如同步履坦途,眼里前程并非遥远。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弯曲的树木讨厌阳光照射后的影子,谄媚的人惧怕贤明的人。

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

——唐·陈子昂《答制问事·明必得贤科》

聪明人不会给愚蠢的人献计谋,勇敢的人不为贪生怕死的人去献身。

临危不惧,勇也。

——唐·骆宾王《萤火赋序》

面对危难的事毫不畏惧,这叫勇敢。

谔谔能昌唯唯亡。

——唐·周昙《再吟》

有话直说能使国家兴盛,唯唯诺诺只能使国家去向衰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李频《渡汉江》

越走近家乡心情越胆怯,不敢向路上行走的人询问情况。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唐·朱庆馀《宫词》

满怀深情想诉说宫中的事情,但在鹦鹉面前却不敢说。

动便是,莫狐疑。

——唐·郑愚《大沩灵佑师铭》

行动便是,不要犹豫不决。

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唐·李延寿《北史·景穆十二王上》

说话像百舌鸟,胆量却像最小的老鼠。

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谨慎小心的人,开始好像胆怯,但最终果敢;轻率的人,开始好像果敢,但最终胆怯。

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

——宋·苏轼《荀卿论》

喜欢提出新奇的意见而不谦让,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无所顾忌。

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宋·苏轼《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

忠臣因为不怕死,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勇士因为不怕牺牲生命,所以能建立赫赫功名。

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有言论而无心意,有心意而无决断。喻指优柔寡断。

虎畏不惧己者。

——宋·苏轼《书孟德传后》

老虎畏惧不害怕它的人。

九死之余,忧畏百端。

——宋·苏轼《与范元长八首》

历经九死而一生,忧虑与畏惧就会增多。

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

——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智慧的关键在于早早作出决断,勇敢的关键在于一定能做到。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宋·苏轼《留侯论》

天下最勇敢的人,事变突然来临他不会惊惶失措,无缘无故地受侮辱他也不会愤怒。

不为易勇,不为险怯。

——宋·苏辙《吴氏浩然堂记》

不因为容易便勇敢去做,不因为艰险便胆怯后退。

忧者,深思极虑而不敢暂忘;惧者,临事惶惑而莫知所措。

——宋·欧阳修《论契丹侵地界状》

忧愁,是深思极虑而不敢有一刻忘记;惧怕,是事情来临时惶惑不安而不知所措。

敢道人之所难言。

——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敢于说出他人难以说出的话。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

——宋·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遇事没有难易之分,关键在于要敢作敢为。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

——宋·欧阳修《读书》

正确与错误常常自相矛盾,舍与取在于勇敢决断。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对顶头上司敢于据理力争,不碍于情面而顺从。

事君之义,犯而勿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为君主办事的要义,应该是敢于直谏而不要隐瞒。

临事有三难:能见一也,见而能行二也,当行必果决三也。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遇事有三难:,能够看见是其一,看见后能去做是其二,去做时必须果断坚决是其三。

瞻前顾后,便作不成。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一》

瞻前顾后,便什么事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