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11265300000006

第6章

——宋·包恢《论立身师法》

凡是做学问的方法,首先要有最大的诚心;没有诚心,要学好是不可能的。

凡勤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

——宋·包恢《论立身师法》

凡是勤奋学习,必须是产生于内心的自愿,不等待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和批评。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没有起步早、迟的差别,就怕开始勤奋最后懒惰。

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宋·张孝祥《衡州新学记》

人不学习,则会说荒诞的话做不正派的事;治理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没有法度可以遵循奉守。

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宋·张孝祥《衡州新学记》

学习,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学习没有恶习,治理国家就不会采取不正派的方法。

古君子之为学也,不在乎禄位而在乎道义而已,用之则从政而惠民,舍之则修身而垂教。

——宋·王禹偁《送谭尧叟序》

古代君子治学读书,不重视当官而重视道义,如被任用就治理国家让人民得到好处,如不被任用就修养身心而教导后人。

心无蔽,故施之于己则身治而家齐,推之于人则官修而政举。

——宋·曾巩《劝学诏》

常常学习思想就没有堵塞,用之于己身心和家庭就得到整治;用之于他人官吏就得到修整,政事就会振兴。

传注之学,有利有害,须是自做主张方可。

——宋·龚昱《乐庵语录》

训诂注释的学问,有对的,有不对的,要有自己的主张。

人一己百,虽柔必强。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别人学习一次自己学习百次,虽然柔弱必然会变得坚强。

学贵有常,而悠悠害道。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学习贵在经常坚持,松散懒惰是有害道义的。

穷理者,进学之本。

——宋·刘荀《明本释》

道理分析透彻,是增进学业的根本。

学贵实,心贵虚,不虚则不实矣。

——宋·陈耆卿《颜子论》

求学贵在求实,思想贵在虚心,不虚心则不能做到求实。

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

——宋·宋祁《释俗》

如果依据圆规去画圆形,按照方形去做角尺,那么终究只能做别人的奴仆。比喻做学问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宋·汪洙《神童诗》

学问是勤奋的结果,用萤火虫做灯火也能读上万卷书。

盗道无师,有翅不飞。

——宋·李璟等《大平广记》

偷来道术却没有拜师长,假若有翅膀也不能飞翔。比喻只凭书本知识则难以成功。

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成可也。

——金·赵秉文《答李天英书》

如果弹琴不按照乐谱,称东西不用秤,木匠做工不用墨线,只是独自去想,那么即便过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比喻学习和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尽得诸人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师古人也,亦非有意于专摈古人也。

——金·赵秉文《答李天英书》

把各家的优点都学到手,然后才能卓然自成一家,不是专为学习古人,也不是专门要抛弃古人。比喻对知识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人果不好学,方寸如废田。

——元·王恽《元日示孙阿鞬六十韵》

人倘若不喜欢学习,头脑就如同一块荒废的田地。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元·欧阳玄等《宋史·陈恕传》

耕田种地应该向奴仆请教,纺纱织布应该向婢女请教。比喻求学应不耻下问。

患不志于学,不患无从师之资。

——元·欧阳玄《安成李氏重修安贤义塾记》担心的是对于学习没有坚定的意志,而不是没有学习的费用。

学必求良师友。

——元·欧阳玄等《宋史·毕士安传》

学习要求教于好的老师和学友。

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元·欧阳玄等《宋史·程颢传》

学习的人最怕看不起基础知识而好高骛远,这样终究一事无成。

斫残万石须求玉,淘尽群沙始得金。

——元·胡祗遹《赠张子素》

斫削千万块石头,目的是找到玉石,淘洗完无数的沙子,才得到黄金。比喻追求真理,探索学问是十分艰难的。

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明·王守仁《寄福安诸同志》

宁可向智者学习,即使没有办法完全学到手,也不去追求那种只是偶尔做一件好事而成的名。比喻学习要学到真本事。

学须反己。

——明·王守仁《传习录》

学习要严以责己。

以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运用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

为学大病在好名。

——明·王守仁《传习录》

追求学问最大的毛病是追求虚名。

凡人之学,不日进者必日退。

——明·王守仁《与陈国英》

一般人求学,不能做到每天进步就必然每天退步。

师其意,不泥其迹。

——明·戚继光《练兵纪要·练将》

应该研究和学习他人的思想,不要只是摹仿他人的做法。比喻学习重在掌握精神实质,不要拘泥于具体做法。

水之不舍,通乎昼夜,圣人之不已,贵乎古今。

——明·徐光启《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解》水昼夜不停地流动,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古今知识,也如同流水一样昼夜不停息。

若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何以为学。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倘若听到赞扬的话就喜悦,听到诋毁的话就悲伤,这样被外面的影响弄得惶惶不安,怎么能专心学习呢?比喻学习应集中精力,排除干扰。

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

——明·方孝孺《书签》

知识渊博而简略精专,深思熟虑而敏捷实行。

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明·吕坤《呻吟语摘·问学》

擅长学习的人,就如同在闹市上往前走一样,肩膀挨着肩膀,脚踩着脚,有前进一步的机会,就得紧紧抓住。

学识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

——明·吕坤《呻吟语摘·问学》

学问见识有一分没有达到,就会存在着一分障碍。

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

——明·胡居仁《居业录》

追求学问的工夫是,宁愿眼睛向下也不要好高骛远,宁愿深入思考也不要轻浮。

知贵精,行贵果;学贵博,不贵杂;守欲约,不欲陋。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知识贵在精深,行动贵在结果;学习讲究广博,不要庞大杂乱;保持学习成果要简要,不要简陋。

学博而不精,则流于杂驳。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学习广泛却不追求精通,就必然会使学到的东西杂乱无章。

椎鲁朴钝,非学者之患也;聪明绝异,学者之深患也。

——明·归有光《六言六蔽》

迟顿笨拙,并不是治学人忧虑的;聪明绝顶,却值得治学人深深担忧。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

追求学问的人不用忧虑开始时志向不高,而应担心没有恒心坚持下去。

君子之学也,忧乎不得实,不忧名之不得也。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

君子在学习上,担心的是没有学到真实的东西,而不怕没有获得名声。

学贵常,又贵新。

——明·祝允明《读书笔记》

求学贵在有恒心和不断创新。

学功随日新,慎毋中道废。

——明·宋濂《送李生还四明诗》

求学应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切不可半途而废。

学者,人之本也。

——明·张泰《学殖赋》

求学是人的根本。

学不至于圣贤,只是有不诚之处。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论学》

学习达不到最高境界,是因为没有诚心。

学贵乎日新。

——明·薛瑄《读书录》

学习贵在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学不进,率由因循。

——明·薛瑄《读书录》

学习上没有进展,多数是由因循守旧造成的。

学者舍其固有,而求之外铄,何异提灯乞火矣。

——明·朱舜水《虚灵不昧》

学者如果放弃自己特有的长处,去追求表面的华美,这好像提着灯向别人讨火一样。

学由自得,则得为真得。

——明·唐甄《潜书·宗孟》

学问如果是由自己体会得来的,那么就是真的得到学问。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明·方以智《东西均·疑何疑》

善于提出疑问的人,常常不去怀疑人们已有了疑问的,而是怀疑人们尚没有疑问的。

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

——明·王廷相《慎言·潜心》

只是泛泛地讲未必能与书中的深刻含义相吻合,只有反复学习直到纯熟的程度才好。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

学习的人若能博采众长,合在一起,就像牙齿的咀嚼把五味调合在一起,才能尝到味了。比喻学习如能博采众长,则学业必成。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大的志向不依靠才能就无法实现,要想有大才能,不学习就不会有成就。

若要好,问三老。

——明·唐海《中山狼》

如果要想把事情办理好,那么就要多向老年人请教。比喻要重视经验和智慧。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草如蒿。

——明·佚名《增广贤文》

学习的人像禾苗稻子一样有希望,不学习的人像草和蒿一样无用。

获一义胜真珠船,剖一疑如桶脱底。

——清·袁枚《检书图为卢抱经学士题》

探明一个事理胜过得到一船珍珠,解决一个疑难问题好像水桶掉底水一泻而出那样痛快。

人贵知足,惟学不然。

——清·袁枚《续诗品·勇敢》

人可贵之处在于知足常乐,但是这个道理惟独不能用在学习上。

善学邯郸,莫失故步。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不要像邯郸学步的人那样没有学到别人的经验,反而忘掉了自己的经验。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清·袁枚《随园诗话》

熊掌、豹胎虽然味美,但如果生吞活剥,还不如一蔬一笋对人有益处。比喻读书学习,不能不求甚解。

人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要在用其所长而藏己之所短则可,护其所短而毁人之所长则不可。

——清·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

每个人学习都可以选取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东西,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优点而避开缺点;如果照顾缺点而毁掉其优点,那是不应该的。比喻学习应从自身特点出发。

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取法于人,却不是全部;向别人学习,又不全部听别人的。

专习一家,硁硁小哉!宜差相之,多师为佳。

——清·袁枚《续诗品·相题》

专业学习一家的学说,就会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应该善于向别人学习,多几个老师才好。

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

——清·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不要死学古人因袭照搬,不要因敬畏古人而受拘束。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学习不会阻碍思考,并且学得越广泛思考就会越深远;思考正确会有助于学习,并且思考陷入困境就会学习得更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