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09

第9章 兰州的水利功臣“溥惠渠”

水是农业的命根子,可是兰州却眼巴巴地望着大河之水滔滔东去而望水兴叹。

兰州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24.85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1408毫米,蒸发量几乎是降水量的4.5倍。再加上兰州的土壤大都属于大孔隙湿陷性黄土,蓄水能力差,而降水又多集中在秋季。虽说兰州境内有几条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源,但大多坡大沟深,水面与耕种土地相差悬殊,因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明代以前,兰州城南居民用水主要靠五泉山的蒙、惠两泉及红泥沟的泉水,但这些泉水只能供金城百姓的生活用水,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非常有限。面对困境,兰州人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大家群策群力,大胆决定“引阿入城”,决心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于是,他们在阿干河东西两侧各修了一条水渠。东渠依龙尾山,借以引用阿干河水灌溉今酒泉路以西、双城门以南的大片农田果园,兼作这一带的居民用水和护城河水源;另一条(西渠)绕古峰山(今华林山)向西,灌溉今上西园和下西园一带的农田,同时提供这一带的居民用水。两渠修好后,却因为“东渠沿途多砂砾”、“西渠沿途多冢穴”经常“崩怀而咸泄”,尤其到了干旱季节,农田干脆“涓滴不入”,居民“不沾勺水”。这一状况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才得以改变。皋兰知县筹款拨料,制作木槽50多个,又得到巡抚及肃王的支援,先后共制作木槽144个,用于“布之东西二渠”,这才解除了“崩溃泄漏”之苦,使沿途百姓获得灌溉和饮用之便利,因而被当时任甘肃总制的彭泽命名为“溥惠蕖”。

溥惠渠是兰州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堪称兰州的水利功臣。如今,从新桥乘车南行,可以看到沿阿干河两岸有穿山而过,或凿崖而行,蜿蜒于断崖峭壁之间的水渠遗迹,这就是明代正德年间的溥惠渠。溥惠渠的开通,不仅使兰州人引水入城的梦想成真,还造就了兰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西、北园等私家花园的美妙景致,也为兰州成为“瓜果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当时阿干河口东侧的北园,所产的冬果梨就以皮薄酥脆而闻名,号称北园梨。

溥惠渠无疑是兰州水利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兰州农业的里程碑。虽然它离我们相距遥远,但对于一个缺水依然严峻的城市来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先辈的一份崇敬之情,还应该有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