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08

第8章 守着大河无水吃

“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了……

“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

“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

作者以细腻简洁的笔触,真实地勾勒出抗战时期兰州人民吃水用水的真实场景。这让今天的兰州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现在兰州人民的饮用水,早已是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了,那种水贵如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历史上兰州用水匮乏却可见一斑。

其实,兰州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不说滔滔东去的黄河从身边每年流走337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就说守候在身旁的其他河流如大通河、湟水、庄浪河、苑川河等,集水面积和流量都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兰州就是守着大河无水吃。

黄河之水的丰富及其吝啬,上文已经见识过,就她造就的峡谷和盆地,虽然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均高处水面30米~50米,就连黄河的I级阶地雁滩,也要高出水面3米~5米。如果没有很好的水利条件,要想吃上黄河水,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大通河由永登铁城沟入境,流经连城、窑街、享堂峡汇入湟水。境内流程65千米,连城以上集水面积13914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8.14亿立方米。虽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地面高出河床10米~40米,也是望水兴叹。

湟水是黄河兰州段最大的支流,从红古区海石湾入境,与大通河相汇,流至西固区达川乡岔路村汇入黄河。境内流程58千米,集水面积491.9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7.9亿立方米。但高出河床面10米~40米,有些地方甚至高出床面150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河”。

庄浪河是黄河左岸的一级支流,从天祝县界牌村入永登,至西固区红崖子村汇入黄河。境内流程96千米,集水面积400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98亿立方米。庄浪河谷I、II级阶地面高出河床23米~25米,尽管如此,却是永登县农业的精华所在地,也是通往河西的重要通道。

苑川河是黄河右岸的支流,发源于马啣山,横贯榆中中部,于响水子河口汇入黄河。境内流程75千米,集水面积400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0.403亿立方米。高出河床10米~30米,局部地段更高。

从以上几条大河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水资源较丰富,但大多数河流离地面较高,难以形成灌溉自流系统,这就是历史上兰州人守着大河无水吃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几条河流冲击而成的山谷和盆地,相对而言,也是兰州最重要的农业地带。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水源较为充足,土壤质量好,气候适宜,历史上,这里就是兰州人赖以生存的生息之地。近几十年来,兰州人大兴水利建设,“引洮工程”、“引大入秦”、“兰丰渠”、“登丰渠”、“谷丰渠”、“三电”、“和电”、“西电”等大小水利工程的相继建成通水,使长期制约农业命脉的水资源得到很大的改善,兰州地区的河谷、盆地、山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区盆地以瓜果蔬菜闻名;远郊县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砂田地里出产的“和尚头”风味独特;山区洋芋个大面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滔滔河水奔腾不息地流淌在兰州大地上,希望它们不仅仅是离别兰州的匆匆过客,更希望它们用自己无私的胸怀,滋润兰州,哺育兰州,用生命之水造福兰州,让兰州人永离守着大河无水吃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