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36

第36章 “泥石流”的警告

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点,地貌复杂多变,水土流失严重。这里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自西汉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要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寺院庙宇,加之连年征战,对森林大肆砍伐、破坏。据兰州地方志记载:1916年,张广建在兰州建子爵府,派人进连城林区砍伐林木不计其数;1928年,刘郁芬派兵进驻临夏,在西固设兵站,将西柳沟及西固川的树木砍伐殆尽;1941年,青海马步青部强行买下永登鲁土司衙门及连城大片森林后,将竹林沟、岗子沟、铁城沟、大小杏口沟内胸径10厘米以上的松树全部砍光;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运动中,大量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1959年~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提倡广种多收,导致群众大肆毁林开荒;“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毁林种粮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乱采乱伐蔚然成风,林区的缓坡及林缘地带基本被砍光垦尽,导致马衔山林区林线后移3000米;1981年~1982年,由于林业政策不落实,林权界限不清,导致集体蚕食哄抢国有林,群众乱砍滥伐“四旁”植树及集体成片林,短短的两年时间,共盗发林木22万多株……。这些行为的恶果,直接导致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1844年5月,金县暴风雨达2小时之久,洪水泛滥,导致泥石流发生。泥石流冲没田地,冲毁民房桥梁,死8人,伤20多人,损失巨大。

1964年7月24日,兰州普降大雨,西固区元坨峁沟、洪水沟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发生。洪水冲垮洪水沟上游一处土山,洪水携带泥石流呼啸着冲出山谷,飞溅的泥石流像一条肆虐的“黄龙”吞没农田,冲毁厂房和住宅,冲断铁路和公路,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1978年夏,兰州市突降大雨,5小时降水量为89.2毫米,为1949以来最大的暴雨。这次暴雨造成徐家湾至十里店发生灾害性泥石流,造成19人受伤,20人死亡,灾难损失极大。

以上只是兰州历史上“泥石流”的一个缩影,但就是这一缩影,已经令人触目惊心,已经给兰州人敲响了警钟。

造成“泥石流”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力的破坏力,另一个就是人类活动的破坏,而人类活动的破坏,则是造成“泥石流”频发的主要因素。

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看,兰州属于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每逢雨季,东来的暖湿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与西来的西风急流相交锋,常形成大雨横流,成为诱发“泥石流”的重要条件;从地理地质上看,兰州沿黄河两岸,积累了数十米甚至更厚的黄土覆盖层及红黏土,山坡极不稳定。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貌,使“走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当这些“走山”坍塌下来堵住沟口,凶猛的洪水一来,“泥石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

从人类活动破坏性方面看,“泥石流”无疑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皋兰山在明朝时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气候湿润。这样好的植被条件完全可以阻止泥石流的形成。可是,后来对森林草地的大肆破坏,使皋兰山变成光秃秃的土山,“泥石流”当然不请自到了。黄河北岸土厚山陡,但受地下水作用较小,相对来说比皋兰山稳定。然而,由于大量采石采沙,在山顶上搞所谓的“人造平原”,将虚土废石丢弃在排洪沟,反而使泥石流发生率比南山更高。

频频发生的“泥石流”警告我们,不论是自然的破坏力,还是人为的破坏性,谁要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必然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兰州的“泥石流”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制造了太多不堪回首的恶梦,虽然兰州人也想方设法寻找防治泥石流的方法,但别忘了最根本的方法,那就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重视生态建设,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两山绿化”则吹响了兰州生态建设的号角,使频频发生的“泥石流”得到了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