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摄影实用小百科(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1258500000015

第15章 摄影用光(1)

光线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

摄影离不开光线。光线在摄影造型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被摄体形态的作用

在摄影创作中,能够准确地将被摄体形态表现出来,就光线对被摄体照明的结果,没有光线的照明,就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影像,也不能表现出被摄体的形态。被摄体外部形态的形成主要依靠被摄体对光线的反射。由于光源对被摄体的不同角度的照射,产生了不同的明暗对比,使之显示出了被摄体所处在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这幅照片上,由于顶逆光的照明,从而勾划出了被摄主体的立体形态,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二是依靠被摄体的色彩对比。被摄体在光线的照明下,显示出本身的固有色,各种不同色彩的物体并置在一起,相互之间产生对比和陪衬作用,这样也就很鲜明地表现出了被摄主体的形态特征。

二、表现被摄体影调的作用

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基本影调特征,画面中影像影调的形成是光线对被摄体照明的结果,不同的光线对不同的被摄体或相同的被摄体的照明,会形成不同的影调效果,对摄影画面会产生不同的基调。例如浅色的被摄体在散射的顺光照明下,画面中的影像以白和灰色影调为主时,就形成了高调的照明效果。以高调为基调在拍摄人像照片时,能有力地表现出被摄人物典雅清新的形态,高尚而纯洁的情操。深色的被摄体在逆光、侧逆光的照明下,画面中的影像以黑和深灰色影调为主时,就会形成低调效果的照片,以低调为基调来拍摄人像照片时,能有力地表现出被拍摄者含蓄、深沉有力的形态。无论是对浅色的被摄体或较深色的被摄体,只要光线照明恰当,在画面中的黑、白、灰三个影调均匀出现,都可以形成具有中间影调效果的照片。中间影调的照片符合人们的正常视觉习惯,其影调层次丰富,反差适当,质感和立体感强。在逆光照明下,不对被摄体进行辅助光的照明,就会形成剪影或半剪影的效果。在直射光的照明下,会生产硬调的照明效果;在散射光的照明下,会形成软调的照明效果。

三、表现被摄体质感的作用

不同质地的被摄体对光线的反射各不相同,也可以这样说,被摄体对光线的不同反射,表现出了被摄体的不同质地。被摄体对光线的反射有定向反射和漫反射。定向反射的被摄体其表面必然是光滑的;漫反射的被摄体其表面必然是粗糙的。被摄体表面的质地不仅只表现在光滑与粗糙两个方面,还表现在松软、透明或半透明上。被摄体视觉质感的形成,是光线照明的结果。在摄影创作中要表现出不同的被摄体的质感,就要用不同的光照条件来对被摄体进行照明。例如对于表面结构粗糙的被摄体,采用直射的侧光或侧逆光照明,就能充分地表现出其粗糙的质感。对于表面结构较光滑的被摄体,采用散射的正面光照明拍摄,能充分地表现出细腻圆润的质感。对于透明或半透明的被摄体,宜采用透射光照明。

被摄体的质感与影调层次有关,如果被摄体的影调层次表现不好,其质感也表现不好。所以,用过强的光线照明和过弱的光线照明,都不利于对质感的表现,例如在拍摄剪影照片时,由于被摄主体处在最低的照明条件下,画面上只出现被摄主体的轮廓,而无其它的影纹层次,所以,被摄主体的质感就得不到应有的表现。

四、表现被摄体空间位置的作用

摄影是在二度空间的画面上表现出具有三度空间的被摄体,要使画面中的影像具有三度空间的效果,对光线的选择和运用十分重要。在直射光的照明下,被摄体的明暗分明,投影明显,立体感强,近处的景物清晰,色调偏暗,远处的景物模糊,色调偏蓝,从而形成了照片上的空间感。

不同的照明角度对被摄体的空间位置的表现效果不同。被摄体在顺光的照明下,其光比小,立体感差,空间感也差。

五、表现被摄主体的作用

在摄影创作中,要使被摄主体得到突出的方法很多,诸如位置的选择、虚实的对比、光线的运用等等,在这众多的因素中,用得最多的是通过对光线的调节和选择,以控制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的明暗对比,使被摄主体得到充分的表现。

六、表现季节、气候特征的作用

一年四季阳光对地面景物的照射不同,夏天阳光的强度最高,春、秋两季次之,冬天阳光的强度最弱;晴天直射的太阳对被摄体照明,其光比大,画面影像的反差强烈,被摄体的立体感强;阴天、下雨天、下雪天、雾天,太阳光被云雾遮挡呈散射光对被摄体进行照明,明暗对比小,反差平淡,影纹层次丰富。

不同光源在摄影中的运用

用于摄影创作的照明光源主要有自然光、人工光和反射光三种。

一、自然光在摄影中的运用

在摄影中对自然光照明的运用根据被摄体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分为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的运用两种。

1室外自然光的运用

室外的自然光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

①直射光

室外直射的自然光是太阳光在无云、雾遮挡或被高大植物、建筑物遮挡的情况,直接对被摄体进行照明,这种照明光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照明的方向随着一天之中时刻的变化而变化。日出、日落时为侧光照明,中午为顶光照明,如果在日出、日落时正对着太阳拍摄,则会形成逆光照明;二是太阳光的照明位置不能由拍摄者任意调节。因此,在拍摄时只能根据摄影创作用光的需要而进行选择;三是直射太阳光的光位不同,被摄体的表面亮度也不相同,被摄体在顺光的照明下,亮度最高;在侧光照明下次之,在逆光照明下最低;四是被摄体的影子随着日光光位的移动而变化,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五是日光的照明强度随着四季的季节、气候和一天之中时刻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年四季中,夏季的太阳光照度最强,冬季的最弱,春、秋两季的照度介于夏、冬两季之间。在同一个季节中,晴天的太阳光照度最强,浓云遮日的天气太阳光的照度最弱,薄云遮日的天气介于晴天和浓云遮日的天气之间。在一天之内,中午的太阳光的照度最强,早晚的最弱,上午和下午介于中午和早晚之间。

②散射光

室外散射的自然光是太阳光被云雾遮挡,也就是说太阳光透过云雾之后,改变它的直射光的性质,而呈散射光的性质对地面景物的照明。这种室外自然光的特点是光线的方向性不强,照度比较暗弱,被摄体在这种光线的照明下,没有明显的投影,明暗对比度小,拍摄出的照片影调柔和,反差小,常常会出现一种朦胧的效果。

2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室内自然光是室外的自然光通过进光门窗照射到室内的,所以室内的自然光常常要受到室外自然光强弱的影响。此外还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受进光门窗方向的影响。如果进光门窗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能直接照射到室内,那么进光就多,其照度高;反之,如果背向太阳光,则进光少,照度低。二是受进光门窗的大小的影响。进光门窗大,则进光多,照度强;反之则小。三是受楼层高低的影响,楼层越高,进入室内的光线照度越强;反之则越弱。四是室内的进光门窗外,有无高大的植物或建筑挡住光线进入室内,如果没有遮挡光线的物体,那么,其进光就多;反之则少。五是室内物体反射光线能力的强弱,例如白色的墙壁其反射光线的强度高;反之深色的墙壁其反射光线的强度低。

在室内利用自然光照明拍摄,其光位通常只能根据拍摄者的构思和被摄体的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在拍摄高调照片时,可选择顺光光位照明;在拍摄中间影调的照明时,可选择前侧光、正面光照明;拍摄低调照片或剪影、半剪影照片时,可选择侧逆光、逆光照明。

在室内自然光照明下拍摄时,如被摄体的明暗反差过大,可用反光板或电子闪光灯对其暗部进行补光,以缩小被摄体的光比,获得好的影调效果。

二、人工光在摄影中的运用

人工光是指人类生产制造的一种能发光的物体,并能由拍摄者进行调控的光源。这种光源的种类很多,不同的人工光其发光的强度和色温是各不相同的。摄影中常用的人工光源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白炽灯、碘钨灯、聚光灯、弧氙灯等;另一类是各种电子闪光灯。

1人工光的主要特点

在摄影中使用人工光照明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工光源的种类多,发光功率大小不一样,这样有利于在摄影布光时根据摄影造型的要求进行任意调节;二是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无论在什么季节、气候、时间都可以选用人工光照明拍摄;三是光源不固定,可以是一个光源,也可以是多个光源对被摄体进行照明,可以根据摄影造型构思的要求而布置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等等;四是对被摄体的照明强度受人工光源本身的发光度、光源距被摄体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人工光源的发光强度高,距被摄体近,被照射的被摄体表面亮度就高;反之则弱。被摄体表面的亮度与人工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而与被摄体表面的亮度与人工光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2人工光的运用

在使用人工光源照明进行摄影时,可以用一只灯光,也可以用多只灯光。一只灯光照明的造型效果不如多只灯光同时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效果好,使用一只灯光的布光方法有多种,可参照第七章中单灯闪光照明的布光方法进行;多灯照明时,其布光方法是先确定主光的强度、光位后,再确定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和其它装饰光的强度和光位。在彩色摄影中,还应注意所选用的灯光与所用的彩色感光片的标定色温相平衡,如果不平衡,应用色温滤光镜加以校正。

三、混合光在摄影中的运用

摄影布光中的混合光有以下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人工光与自然光的混合;另一种是指不同色温的光的混合。

1自然光与人工光的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