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摄影实用小百科(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1258500000014

第14章 摄影曝光控制(2)

从摄影的曝光理论上来说,只要曝光量相同,在拍摄时无论选用哪一档光圈与哪一级快门速度的组合,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曝光效果,即反映在感光片的影像密度都是一样的。然而感光片的感光乳剂在极高的照度照明下,使用很短的快门速度拍摄,或在极低的照度照明下,使用很长的快门速度拍摄,同样的曝光量却产生不同的密度和反差,这种现象即为互易律失效,即互易律失去了作用。

互易律失效是J·许纳(J·Scheinrn)于1889年发现的,1893年W·艾伯尼(W·Abney)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发现。在摄影曝光中,某一光照的强度的情况下,其效率最高;而在极低或极高的光照强度下,其效率都要下降。这种现象是由于感光片的感光乳剂的惰性所引起的。如果光照的时间过短,即使是光照的强度再高也不易穿透感光片的感光乳剂层的表面而达到其内部;在光线暗弱的情况,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受光,其光化作用也较弱,感光乳剂中的银盐反应程度也不高。

拍摄曝光时的互易律失效会造成以下三种不良的效果:一是曝光不足,底片密度低(彩色反转片则正像的密度高);二是影调层次少,反差小;三是使用彩色片拍摄时,色彩还原差。互易律失效的补偿通常采用在拍摄时适当增加曝光量或在冲洗感光片时,适当延长显影时间;对于彩色感光材料来说,还应使用彩色补偿滤光镜来校正偏色。

影响曝光量调整的主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影响曝光量调节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对正确曝光与准确曝光的认识。准确曝光是一种客观的概念,而正确曝光则是一种主观的概念。正确曝光是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多曝光或少曝光,以达到拍摄者的表现意图,当然有更多的时候,准确曝光就是正确曝光。一个有经验的摄影艺术家,对摄影曝光量的调节总是随着被摄体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创作意图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进行着变化。有时还要根据所用的感光片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二、客观因素

影响摄影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所用感光片的感光度,照明光源的强弱,被摄体的亮度,滤光镜的运用,器材的准确性,互易律失效等众多因素。

1感光片感光度对曝光量的影响

不同感光度的感光片对光线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感光度高的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度大,曝光宽容度也大,在照明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也能满足正确曝光的需要;感光度低的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度小,曝光宽容度也大,要在照明光线较强的条件下,才能满足正确曝光的需要。因此,在对亮度相同的被摄体进行拍摄时,如果所用感光片的感光度不同,其曝光量的调节也不一样。例如使用ISO100/21°的感光片拍摄时,所用的光圈为f/56,快门速度为1/250秒的曝光组合,那么改用ISO200/24°的感光片拍摄时,就应用f/8、1/250的曝光组合,如用ISO50/18°的感光片拍摄时,就应改用f/56,1/125的曝光组合了,以此类推,这样才能获得曝光量一样的效果。

2照明光源强弱的影响

在摄影工作中,被摄体在不同光源强度的照明下,形成不同的亮度,不同亮度的被摄体反射出的不同强弱的光线,对摄影曝光量的影响很大。用于摄影的照明光源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这两大类照明光源的强弱变化是无穷的。

①自然光的强弱变化

自然光的强弱变化受到天气的阴、晴、雪、雾、雨和时间的早晚、季节变化以及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

在气候方面,晴空万里,太阳光在无云雾遮挡的情况下,其光源的照度最强;薄云蔽日的气候条件下,光源的照度次于晴空万里;阴云遮日的气候条件下,光源的照度次于薄云蔽日,乌云密布的气候条件下,光源的照度最低。

在一天之中,早、中、晚不同的时刻,自然光的照度差别是很大的,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光源的照度最强,日出后两小时和日落前两小时,其照明度约为中午的1/2,日出后和日落前1小时,其照度约为中午的1/4~1/5,日出和日落时,其照度约为中午的1/10。

在一年四季之中,夏季的自然光照度最强,冬季的最弱,春、秋两季介于夏冬两季之间。

在我国,幅员辽阔,南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到黑龙江,其纬度相差50度左右。南方临近赤道,纬度小,光源的照度大;北方远离赤道,纬度大,阳光斜射,照度小。因此,在相同的时刻和天气情况下,南北方在曝光控制上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纬度每相差10~15度时,曝光量相差1倍。

在海拔高度上,海拔高度越高,大气中的水气和尘埃等杂质越少,太阳光线被吸收的越多,紫外线和紫蓝光的含量越少,光源的照度就越强,因此在海拔高度较高的地区拍摄时,其曝光量应适当减少。

②灯光的强弱变化

人工光源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人工光源其照度的强弱变化很大,例如油灯、烛光的照度最弱;各种钨丝灯的照度较强,在钨丝灯中又有很多的种类,卤钨素灯的照度强于普通的白炽灯。同时在钨丝灯中又有很多种不同发光功率,以发光输出功率大的照度强;人工光中电子闪光灯的发光功率最大,色温最稳定。在电子闪光灯中又有闪光指数大小之分,闪光指数大的发光输出的功率大,照度强。在人工光照明中,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照明距离和照明角度的问题。照明距离越近,照度就越强;在角度上以正面直射的照度最强,以反射光照明的照度最弱;在反光照明下,又存在着反射物体的反光能力,反射角度,反光距离的不同而影响其照度的强弱,这些种种因素都影响着摄影曝光量的控制。

3被摄体的亮度

被摄体表面的亮度除受照明光源的强弱的直接影响之外,还与被摄体受光照射面积的大小,反射光线的能力和环境光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被摄体受光面积大小的影响

在直射光的照明下,被摄体受光面积大小的不同,直接影响摄影曝光的调节。例如被摄体在正面光的照明下,其受光线照射的面积最大,亮度高,曝光量要少一些。被摄体在45°角左右的前侧光照明下,受光面积小于正面光,亮度低于正面光照明,因此,曝光量应在正面光照明的基础上增大1EV。被摄体在全侧光的照明下,受光面积小于45°角的前侧光,亮度也低于45°角的前侧光,曝光量应在正面光照明的基础上增加15~2EV。被摄体在侧逆光照明下,其受光面积小于全侧光,亮度仅为正面光的1/4左右,所以在曝光时应在正面光照明的曝光基础上增加2~3EV。被摄体在全逆光照明下,受光面积最小,表面亮度最低,一般应在正面光照明的曝光基础上增加3~4EV。

②被摄体反射光线的能力

不同的表面结构和色调的被摄体,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各不相同。表面结构粗糙,色调深暗的被摄体,对光线的吸收多,而反射少;表面结构光滑,色调浅淡的被摄体,对光线的吸收小,而反射多。例如白色的织物的反光率一般为70%~80%左右,黑色织物的反光率仅为7%~8%,黑色丝绒的反光率最低,仅有2%左右。反光率强的被摄体,表面亮度高,所需的曝光量少;而反光率低的被摄体,表面亮度低,所需的曝光量应多。

③环境光强弱的影响

在大自然中,被摄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被摄主体的亮度。有的照片由于被摄主体处在深暗的环境中,所以,明暗反差大,亮度低,这是因为环境的反射光能力很弱的缘故,在拍摄时所需要的曝光量应多;有的照片中的人物站在雪景中,由于环境中的白雪具有极强的反射光线的能力,所反射到被摄体上的亮度高,所需的曝光量就少。在摄影曝光时,对于环境的反射光的能力对被摄主体明暗的影响,从而影响曝光量的控制这个因素是不可低估的。

4滤光镜的运用对曝光的影响

在摄影创作中,为了获得某种艺术效果,常常要在摄影镜头前加不同颜色的滤光镜,这些带有颜色的滤光镜对光线具有一定的阻光作用。不同颜色的滤光镜,其阻光率各不相同,颜色深的阻光率大;颜色浅的阻光率小。在拍摄时,如果在摄影镜头上加用了滤光镜,就应该根据滤光镜因数的大小,适当地增加曝光量。

5互易律失效对曝光量的影响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在此不再重达。

6摄影器材的准确性对曝光量的影响

这里所讲的摄影器材的准确性主要是指照相机的光圈口径和快门速度的准确性,此外还有测光表的测光准确性,如果其中的某一项不准都会影响曝光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