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实用节日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1256800000020

第20章 汉族节日(16)

腊月初八又是佛教“成道节”。传说释伽牟尼成佛之前,出家修道,因过度劳累饥饿昏倒在地。一位好心的牧女前来相救,喂他用杂粮和野果熬成的粥。释伽牟尼得救后,精神振奋,苦思于菩提树下,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以后,佛教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活动,并效法牧女用香谷、果实等煮粥敬佛,取名“腊八粥”。

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腊八是一个人,因腊月初八出生而取名。父母老来得子,把他当成宝贝疙瘩。腊八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后来娶了一个懒媳妇。父母去世后,小两口照样游手好闲,没几年,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糟塌光了。到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过生日了,只好扫扫囤底,扒扒仓角,8样粮才扫出一小把,只够煮一顿稀粥喝。当天晚上,他俩冻饿死去了。因此这一天民间吃腊八粥,有劝诚人们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意思。

江苏省溧阳县竹箦乡一带相传,十二月初八是宋朝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在杭州风波亭遇害的日子。人们喝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岳飞。届时,家家户户煮粥时,加入大豆、竽头、红枣、蚕豆、花生米、油豆腐等。

山东省临沂县一带的汉族则认为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施舍饭食可以积善成德,故当地群众这一天都要施舍饭食给别人,尤其是家中有病人、丧父丧子丧偶、婚后无子的人家更要如此。这天要用一升米加上红枣蒸成干饭,抬到村头路口向人施舍。邻里好友出于好意纷纷前往讨饭。当地人认为饭舍出去越快越吉利。据说这样做可以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使家人事事顺心,吉星高照。

蚕花生日

江苏、浙江一带汉族蚕农节日。农历十二月十二举行。传说这天是蚕花娘娘的生日,蚕农们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祀活动。蚕妇们要准备酒宴,并用米粉团做成龙蚕、马头娘、公鸡等,烧香祭拜蚕花娘娘,以祈求蚕花丰收。

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的蚕民还要做茧圆。就是用面粉做成小粉圆,像元宵形状。以此表示对蚕神的祭祀。清人陈梓《蚕圆歌》对此作过描述。(烧太平香)辽宁省大连等地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进行。旧时,民间缺医少药,不懂科学,人生病染疾后,都要求助于神仙巫术。在十二月十五烧太平香,以求神灵保佑不要让人生病,有病之人则迅速康复。届时,家家设坛祭拜,摆上祖先谱牒,焚香明烛,虔诚祈祷。现在这个节已经失传。

尾牙

台湾省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举行。因这是一年之中最后一次,故又称“尾牙”。“牙祭”在唐以前为“互祭”,唐以后将“互”字写成“牙”而沿袭至今。

旧时,各地商人贸易之前,要先拜过福神土地公,祈求生意兴隆,发财发财,还要招待客人和佣人,俗称“互祭”。这天,商人、店主及普通人家都要给福神财神上供,燃香祭拜,并犒劳店伙计,聚餐一顿。

祭窑神

北京远郊区门头沟一带的窑工、矿工的祭神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祭窑神。祈求窑神保佑工人们的安全。

每到这天,工人们在窑口摆上两张大八仙桌,供奉上整鸡、整猪。猪背上还要留下一撮鬃毛,编成小辫子,戴上红纸做成的小花。工人们燃香祈祷。第一柱香由大作头磕头敬上,窑主拜上敬二柱香。窑工进上三柱香。之后燃放鞭炮,搭戏唱戏以取悦窑神。这天如有乞丐讨饭也可以吃上饭菜。工人们摆酒设宴,互相祝福平安。

鲁班公诞

汉族民间节日。传说农历十二月二十是古时著名工匠鲁班的诞辰日。他的技艺高超。被工匠们信奉为“神”。每年十二月二十,全国各地的木匠都要祭祀鲁班。祈求鲁班爷保佑自己的技艺不断长进。一些地区的木匠在这一天休息,以示对鲁班爷怀念。

祀灶

中国汉族民间节日,又称“小年”。民间相传,灶神是五皇大帝派来监察凡间人的善恶行为的,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也有的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五皇奖惩凡人的日子。因此人们十分虔诚地对待这位掌管自己福祸的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祀灶。古时就有祀灶之风。宋时十分盛行“媚灶”,用各类甜食、糖果供奉灶王爷,意在糊上他的嘴,让他口甜上天说好话,俗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有许多古书中对此都有记载。宋朝诗人范成大有首《祭祀诗》描述详尽;“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肉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汉民们有句“事神不如祀灶”的俗语,故祀灶活动各地都有,但又略有不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等地十二月二十三各家备三牲酒和糍粑供奉灶王爷,意在把灶王嘴封住,还为他供上一匹纸马供他上天骑用,马上书有“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江苏省苏州一带人们在腊月二十四互赠麦芽糖,并削竹筷子做成一顶神轿,取一寸左右的芦柴或稻草作为蒿秣,送到门外烧掉,祈求灶王亡天奏好事。辽宁省辽阳一带汉族群众每到这天,一定要备下麦芽糖专为祭灶而用。也想用麦芽糖堵住灶王的嘴。这天中午,各家各户把灶王像从潮湿的灶边拿到院中暴晒,这样易于点燃。晚饭以后,孩子们用细秫秸扎制成马、狗,用来送给灶王夫妇回天时骑用。天黑以后,在灶上放两个杯子,一杯盛满水,一杯放草料,把制作好的狗和马放在杯子边,好似它们在食草料饮清水,同时把灶王像也供在茶杯前。然后人们燃香祭拜,香快燃尽时,一人取一鞭炮在院中燃放,再一人把灶王像、扎成的狗、马放在一块燃尽,之后就用麦芽糖粘在锅灶口上,俗称糊灶王口,为了使灶王升天后不说出凡间的丑恶之事。

河南省泌阳一带各家各户每到这天晚上摆香进供,参拜灶王。祭灶需事先准备许多用品:五根香、三张黄表纸、一对小蜡烛,两个烧饼、一块牙糖、一只雄鸡、少量干草节、五种粮食、一盆清水。人们要剪一张灶神像,贴到灶火前,俗称为给灶王穿新衣。还要剪两匹小纸马,一个贴在灶王爷额头,供灶王回宫时骑用在正月初一烧掉;另一个在祭拜时焚化,是给灶王升天时用的。一家之长者在送灶神行礼时,后面有个小男孩手里抱一只雄鸡,等家长向灶王跪拜以后,小孩便一手抓住鸡脖子,把鸡头朝早已备好的草节中推三次,另一只手向鸡头淋水,如果鸡惊起,就表明灶王爷已收下了人们供上的马。祭祀过后,人们都要摆宴设酒,共饮一番,豆腐汤、灶火烧必不可少。

还年福

浙江省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到除夕之间选择一日举行。各地的风俗有所不同。

绍兴附近,一般是订在大年除夕日还年福,也称作冬福。过节前每家每户都打扫庭院,收拾屋堂;杀鸡宰鹅,备鱼买肉;预备粽子,置备好酒,准备祭祀“祝福菩萨”。这天,人们起个大早,摆上八仙方桌,把各种祭祀供上。八仙桌的木纹要横对屋檐,每人红漆盘中的祭礼上插上许多筷子。除此,还要摆上厨刀1把、熟牲血1碗、1盘豆腐、1小碟盐、几块年糕,1串粽子、3盅茶、6盅酒,1条活鲤鱼悬在龙门架上,把这些东西用红纸蒙上。男人面向屋外叩头祭拜,放鞭炮,烧元宝。然后,把祭品端开,挪动方桌让桌子木纹直对屋檐,再摆上祭品,五牲福礼一律头朝屋里,拔掉插在上面的筷子,男人们再面朝室内行祭礼,为祭拜祖先,最后全家人用煮过福礼的汤汁煮上面条、年糕食用。在其他一些地方,人们把鸡、鱼、猪头作为三牲礼,煮成半熟,贴上红喜字,放上松柏树枝,以图吉利。一家之长祭拜神灵时,妇女、儿童要回避。家长拜前要沐浴熏香,然后手持香火,先后拜天、地、门、灶、五谷、栏神,然后拜列祖列宗,每拜一神同时烧一匹纸马。在家拜完,还要到庙宇去拜。祭拜完毕,全家人方可围坐一处,吃年糕,喝酒用菜。当地称之为“散福”。

年头禁

浙江省永康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是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举行。每家每户都严禁出财,人们认为在这天出财,来年则必破财败落,俗称“年头禁”。每到这天,人们要喝“蚕花粥”,这是用米和红豆煮成的粥。认为这天喝蚕花粥,第二年养蚕的农家一定会获得丰收。

吃豆腐渣

浙江湖州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当地居民有忌荤和吃豆腐渣的节日习俗。相传以前灶王爷上天后,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百姓生活清苦的情况,但玉帝有些疑虑,又派天神下凡再次察看。天神返回天宫后,上奏玉帝说百姓家家都吃豆腐渣,锅里碗里没有一丝腥荤。玉帝认为人间生活的确穷苦,便赐给人间五谷丰登。当地民间过吃豆腐渣节,表达了祈求丰收、渴望幸福生活的心愿。

辞年

江苏省南京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举行。届时家家户户挂神像。人们用大红纸,画上楼阁亭榭、云腾雾罩的图案,中间画上神像,有五皇大帝、财神、天王、关帝、如来佛等等。辞年这天,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把各种神像挂上供在厅堂,大礼行拜,祈求所供的神仙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吉星高照。

宁波腊月二十九节

浙江省宁波一带汉族民间行业性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举行。这天,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商号,都无例外地置桌供祭,焚香叩拜,祭祀“南朝一切众神”和财神,祈求神灵保佑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祭拜的供桌要横摆,取其大发横财的意思。祭祀过后,要把神像和纸马一起烧化,俗称“送神上天”。

这天,店老板还要请好友和店里伙计同吃“年夜酒”或在第二天同吃“分岁酒”。人们要喝油菜汁水年糕汤,取其来年油水大赚钱多的意思。为图吉利,有的老板到处贴财神像,吊“纸元宝”,“一本万利”,“宝藏兴焉”等吉祥物。

谢年

浙江省舟山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腊月当地有谢年之节俗,又称送年。每到这时,家家户户置备年货,祭祖拜神。

在这期间,人们纷纷邀请邻居中的老者,就年夜羹饭叙说旧事,谈及将来。饭毕,主人把吃剩的食物喂家畜家禽,以求平安。谢年之后,每家把自家的情况再祀专门神祇。农家祀田头伴、黄老相公等神;酒坊祀杜康;铁匠祀尉迟恭;木匠祀鲁班,各祀其神。各家还要在床下祭拜鼠神,在粮仓祭拜青龙神,祈福降恩。

烧平安纸

天津市北仓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择日举行,祈求天神地神保佑一家来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节前几天,各家各户就备下果品、食物。届时人们杀猪宰羊,买鱼买肉,纸香爆竹一应俱全。天还没亮人人起床,摆上香案,焚香明烛,叩首祈祷,虔诚之至。现在已经不兴过这个节了。

浸水糕

浙江省台州地区汉族民间节日相传,宋朝方腊起义,大军攻打台州时,正值年底,义军的粮草已经用尽。方腊本可从百姓中征集,但他知道百姓之苦,不应去打扰百姓,于是就让军中将士驻在城外,自己也吃糠咽菜。成里的百姓本以为义军会打进城中,早已备下年糕等待义军,等了多日不见义军入城,人们怕家中年糕变坏,就把它浸入水中保存。日久形成风俗沿袭下来。每逢农历十二月底人们就做好年糕泡入水中,以纪念方腊义军。

除夕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夕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从第二天开始,所以叫除夕。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或“年关”。民间十分重视这个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十分忙碌,妇女们在厨房准备年饭,男人们贴春联,挂年画。所以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除夕晚饭又称年饭、团圆饭,是节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天晚上,全家人团圆相聚,饭菜丰盛。饭前还要燃放鞭炮,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分发“压岁钱”,意思是祝贺长大了一岁。

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人们还有“守岁”、“熬年”的习惯,认为睡得越晚越有福气,表示来年精力充沛,精神焕发。一家人围炉而坐,猜谜语,讲故事,叙旧话新,互相祝福,有的通宵达旦。这天,民间还忌讳打骂孩子、说不吉利的话等。

各地除夕还有许多不同的风俗。浙江省台州一带的汉族渔民船工要举行滩祭,以求海神保佑家人平安无恙,出海顺利。届时,人们准备好猪好羊,大鱼大肉,佳肴美酒,放在海滩岙口,郑重祭拜。一时香烟缭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祭祀之后,人们把供品搬到三官庙、天后庙,再次祭拜。然后,船工渔民一同共享祭品,尽兴而归。人们祭海神,以求平安,并感谢海神给渔家提供衣食。

台湾省汉族民间除夕讲究“围炉”过节。这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中间圆桌上没有火锅,摆上丰盛的菜肴。每道菜都有讲究:鱼圆、肉圆意味着合家团圆;萝卜当地人叫“菜头”意为“好彩头”,代表吉祥;整只熟鸡取“全鸡起家”之意。食蚶代表“发财发福”。在吃菜时不能咬断菜根,要从头到尾全吞入口中,代表向父母祝寿。这天如有因故外出的人,家中也要给他留个席位,意为思念着他。每个人都要把桌上菜吃一遍,妇女也要喝些酒以图吉利。这天夜晚,在寺庙里要演吉利的戏,还要演“避债戏”,这时若因讨债追欠债人到戏台前,就会引起“公愤”,遭人痛打。因此“避债戏”上演处是欠债人的庇护地,讨债人不敢入内逼债。

浙江省杭州市的汉族群众除夕之日家家祭祖焚香。这天,人们挂上祖先遗像。若祖先太多可把他们制列成表后挂在堂上,供上牌位,供上祭品。每种祭品都有讲头:猪肠意味着顺顺利利;肉圆象征着团团圆圆;鲞头煮肉意味着想头;红枣、藕、荸荠、黄菱肉煮食则代表富有。人们祭过祖先就围坐一处吃“合家欢”,如有人死去或外出,也要给他留下席位,表示合家团聚不缺不离。这天,还要给猫狗吃佳肴,俗称“猫狗分岁”。接灶王必不可少,还要封门、封井。人们在井栏和门上贴上大红纸条儿,封门用两支红皮甘蔗包上绿纸,插上柏枝;封井用果品、蔬菜、烛台、香炉供在地上,倒上一杯清茶,焚烧一对元宝。井、门封上要到第二天才能启开,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大猪会

浙江省临安县昌北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认为,向菩萨供奉的肥猪越大越有福,越能获吉取利。因此当地人每逢闰年都要选择一日,向菩萨供奉,称为大猪会。曾向菩萨许愿的人更是把家中最肥的大猪抬到神像前,多者几十头,少者十几头。到了午后,屠夫们一齐动手杀死肥猪。猪身由许愿的人抬回家,猪头则供在神像前,以祈求菩萨保佑。现在已不流传,但当地人仍然有养肥猪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