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如果医生得了肠胃病
11253800000004

第4章 认识肠胃——要健康就要懂“肠识”(2)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相信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小肠的主要作用是消化并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小肠的位置和结构。小肠的上端接幽门跟胃相连,下端通过阑门跟大肠紧紧相连,小肠的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在小肠的这三部分中,相信大家对十二指肠会更熟悉一点,因为“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为什么叫十二指肠呢?这是因为十二指肠的长度,大约相当于我们12个手指的宽度总和,大约24厘米。空肠,大约占小肠总长度的60%,回肠则占大约40%,所以,通常在外科手术中,我们认为小肠主要是由回肠和空肠组成的,因为十二指肠的长度对整个小肠而言,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也就意味着,小肠的长度是相当可观的。

那么,小肠究竟有多长呢?如果大家对我们的人体构造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小肠在我们的肚子里是九曲十八弯地盘旋着,严格说来,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展开后每个人的小肠总长度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小肠的总长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小肠的总长度还和肌肉紧张度有关。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由于肌肉紧张程度不同,成人的小肠长度在3~6米之间,占据的体积大约有半个篮球那么大,而人死了以后,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小肠的长度会明显增加。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即便是一根6米的细麻绳,盘成一堆也要占据相当大的体积,考虑到我们肚子的容量以及小肠所占据的体积,那么小肠一定是很细的。的确,小肠的平均直径只有4厘米,那么,这样一根细瘦的小肠能完成消化那么多食物的重任吗?大家不用担心,有了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个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即小肠绒毛。食物之所以能够在小肠里被分解成可以被身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主要就是小肠绒毛的功劳,它是小肠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绒毛内部有平滑肌纤维、神经网、毛细血管网和毛细淋巴管等组织,其中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以让小肠绒毛做伸缩运动和摆动,而通过小肠绒毛的运动,可以有效地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对吸收营养物质有很大的帮助。小肠是消化管中很长的一个器官,所以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就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可以让小肠绒毛们从容不迫地工作。

每条小肠绒毛的表面都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则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这就是微绒毛。这样一来,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以及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能够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也就是总共200平方米左右。现在大家想想自家的房子有多大,就知道小肠黏膜的表面积有多大了。这么巨大的吸收面积,毫无疑问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的。再加上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而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非常薄,仅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能使营养物质更容易被吸收并进入血液。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担心细瘦的小肠完不成任务。

同时,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营养集散地,小肠并不是自己单打独斗的,它的工作是在身体其他消化器官的配合下完成的。小肠壁上有肠腺,能够分泌很多肠液,进入小肠腔里面,而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也是可以通过导管进入小肠腔内的。这些消化液一起努力,把胃送来的食糜变成乳状,再加上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淀粉最终消化水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消化水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接下来,各种对身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会被小肠绒毛上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而食物残渣、无机盐和部分水分等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至此,小肠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就完成了。

在中医看来,小肠的主要作用是“受盛化物”。所谓“受盛”,也就是接纳,以器盛物,“化物”即变化、化生。小肠的“受盛化物”分别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指小肠要接受由胃下传的初步消化过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二是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内会停留一定的时间,小肠再对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和糟粕,即化物。

如果小肠的受盛功能失常,那么气机阻滞,就会出现腹部疼痛;如果化物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出现腹胀、腹泻、便溏等病症。所以,这个“小字辈”的器官与我们的健康状况大大相关,一旦出现故障,不仅它自己遭罪,还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营养供给,大家可千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大肠,人体的“垃圾中转站”

一看到“垃圾中转站”几个字,可能有些朋友就会觉得,那大肠应该没什么重要作用吧?大肠内部应该都是垃圾吧?事实可没这么简单。正因为大肠中大部分都是身体产生的垃圾,所以大肠才格外地重要。大家可以想象,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垃圾如果堆积成山是不是就会腐烂发臭?空气是不是会被严重污染?那么如果身体内的垃圾没有及时排出,腐烂发臭而产生毒素,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威胁该有多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肠这个“垃圾中转站”是如何清除身体垃圾的。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大肠是消化吸收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吃下的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后,会来到大肠里面接受最后的加工。大肠的位置是这样的,它的上端在阑尾处接小肠,下端连接肛门。它也可以分为三部分:盲肠、结肠、直肠,总长度大概有1.5米,直径大约6厘米。

食物离开小肠之后,最先来到盲肠,盲肠是食物从营养物到废物的过渡区。盲肠与小肠中的回肠相连,接口处的黏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被称为回盲瓣,回盲瓣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同时控制食糜不至于过快流入大肠,也就是为了让食糜在小肠内得到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另外,盲肠还有一小段肠管,也就是阑尾,有7~9厘米那么长,最长也可达28厘米,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它。

在食物通过盲肠之后,其中的营养成分已被全部吸收,剩下的“废旧物”就进入大肠中的结肠,并成为便料。人体的结肠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可以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结肠主要是通过结节式的内壁,不断地蠕动,把肠腔内的便料推入下段肠道。在结肠区,肠内容物中的水分会被吸收一部分,所以,肠内容物到达大肠时是液体状,但当它们作为粪便到达直肠时,通常是接近固体状,这个过程是在结肠里面完成的。

接下来就是直肠了,通常大家很容易认为直肠就是直的,实际上它有两个前后方向的弯曲,而且还有左、右方向的侧曲。直肠的管腔前端紧接着乙状结肠,后端连着肛门。一般情况下,粪便储存在降结肠内,这时直肠腔是空的,但当降结肠装满后,粪便就会进入直肠,人就会产生便意。直肠黏膜上有2~3条明显的半月形横行皱襞,可以很好地控制粪便的排泄。通常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忍住便意,一直到他们到达厕所。

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大肠的地位虽然没小肠那么重要,但它也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总的来说,大肠的作用主要有:盲肠和结肠可以进一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电解质等物质,每天大约可以吸收1.5升的水分甚至更多;直肠可以存储粪便直至可以排出;大肠的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来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排泄,同时保护肠壁免受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从而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对人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中医理论里,认为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也就是说大肠可以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将残渣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有助于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有节制地经过肛门排出体外,因此,大肠被冠以“传道之官”之称。而且,由于大肠能够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所以又说大肠“主津”,它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比如,如果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液,那么就会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如果大肠实热,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就会出现便秘等疾病。

阑尾,并非可有可无的“摆设”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的一段没有生理作用的肠子,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还经常会发炎,招来疾病,所以还是切掉比较好。”的确,阑尾经常可能发炎是真的,不管是急性阑尾炎还是慢性阑尾炎,疼起来都是钻心剜骨。但阑尾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阑尾作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真的能够随随便便一切了之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听到的这种说法是以前医学不够发达时候的错误观念。现在,关于阑尾的作用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我就给阑尾正个名,大家以后也不要再误解、错怪阑尾了。

阑尾的位置在盲肠的末端,位于腹部的右下方,是盲肠与回肠之间的一根细长弯曲的盲管。阑尾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是闭锁并游离的,活动范围因人而异,又因为受到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阑尾没什么作用,所以只要一发炎就把它给切掉了。但是,今天我们已经不再这么认为。我们已经知道,虽然通过手术摘除阑尾不会给我们带来永久性的伤害,但也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阑尾的管壁内含有大小不等数量丰富的淋巴小结,这些淋巴小结对于人体自身的免疫来说十分重要,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重任。而且,阑尾属于消化系统,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和多种其他物质,还能够分泌促使肠道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所以,即便是阑尾炎患者,我们现在也不建议大家轻易切除,主要是为了防止免疫功能出现失调。另外,切除阑尾后,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令人痛苦的并发症,如肠粘连、肠梗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阑尾残端炎、疤痕增生等,尤其是疤痕增生会为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烦恼,疤痕体质者更不能轻易做阑尾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