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人对特洛伊城的所在提出了怀疑。有人设想,若特洛伊第七层没毁,也可能不会把它当成特洛伊了。他们把眼光从东转向西,自伊奥尼亚海岸到亚得里哑海岸,去寻找特洛伊故地,甚至还有人已宣称找到了……天于特洛伊战争的争论远未结束,我们期待考古新的发现。
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率1188条船和几千阿开亚人,为替其兄弟墨涅拉俄斯抢回妻子海伦而兵临特洛伊城下,经10年的围困,终于用木马计攻陷了该城,凯旋希腊。
古代希腊史学家几乎都把特洛伊战争当作历史事实,甚至当做一件具有民族意义的大事,引以为荣。参加战争的英雄们被视为实有其人。
希罗多德多次提到特洛伊战争的原因、特洛伊城的所在。修昔底德也认为没有理由怀疑特洛伊之战事是过去发生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远征。那场战争持续了10年。激动人心的《荷马史诗》一直牵动着历史学家的思绪。到底有没有特洛伊战争?一些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不过是传说,没有真实基础,要寻找现实的特洛伊城,不是傻瓜便是徒劳,特洛伊战争不应占据青铜时代晚期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些富于浪漫情趣的学者却力主特洛伊城确实存在,1822年,查尔斯·麦克拉伦在爱丁堡出版了《特洛伊平原地势论》。他提出,希腊时期及其后的伊利翁同普里阿姆的城,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同址。格罗特赞成这个提法,不少英国、德国的学者也以此说为是。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卡沃特在土耳其希萨利克山丘的发掘工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1865年,他公布了发掘的一些成果,尽管不多,但震动很大。1868年谢里曼来到希萨利克,卡沃特接待了他,他们都认为冯哈在1864年提出的巴利达格山是特洛伊城址所在的认识不妥。谢里曼是《荷马史诗》的狂热信徒,凭着对《荷马史诗》的绝对相信,从1870年到1890年,谢里曼在希萨利克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谢里曼之后,德普·费尔得继续在此进行发掘工作。德普·费尔得对这里的文化层进行了分析,分为九个层次,前五层属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其中被谢里曼当做“荷马的特洛伊”的第二层,最为富庶,它的实际年代是在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间,早于特洛伊战争发生时间1000年左右。德普·费尔得认为第六层(公元前1800年-前1300年)是阿开亚入攻陷的特洛伊城,这一层的居民与前五层显然不同。他们会养马,善纺织,懂得希腊大陆上曾风靡一时的米尼亚陶制作工艺,后来还输入迈锡尼风格的陶器。当时,城中可能有王宫,王宫外有大量房屋。1932年到1938年,美国考古队在布莱根领导下再度发掘特洛伊。他们认为,该址第六层毁于地震,有火山喷发的迹象为证,地震造成的裂缝、建筑物移位等清晰可见。特洛伊遗址第七层(公元前1300年-前1260年)才是《荷马史诗》中的普里阿姆的城。这个城是在第六层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城是突然毁灭的,但不是由于地震,很可能毁于战火。城中房屋密集,屋中有大量可以储备食品和水的器皿,说明曾有许多人在城里避难。一些房中和街道上有众多骸骨,可能是该城被困日久、最后沦陷的证明。当时的刀光剑影、兵火混乱是如何震慑人心,可想而知。若真的有过特洛伊战争,只能发生在这里。
但是,究竟谁毁了特洛伊?
布莱根认为是阿开亚人及其同盟者。芬利却指出,布菜根没有拿出什么证据或提示什么迹象说明有过那样的阿开亚人联盟或特洛伊同盟。他认为修昔底德的话也不足以证明特洛伊战争的实在性。他说,修昔底德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坐下来,想一想怎么看待传说,而我们倒比他强,可以靠考古材料,靠埃及、北叙利亚和赫梯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芬利问道,当时的希腊大陆上,曾经繁荣昌盛的迈锡尼文明已到了最后阶段,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怎么能抽出兵力大举远征呢?所以,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应再考虑。芬利认为特洛伊遗址第七层a的陷落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前1190年。若有过特洛伊之战也应在第七层b,但这层的情形与荷马的描写差距太大。这层初期没什么大变化,有一些迈锡尼Ⅲc风格的陶器,随后有新人来,新人来自色雷斯或多瑙河流域。希腊人没有在特洛伊立足,战后也没有开辟新商路,所以,芬利主张是北方来的人或加上部分阿开亚人的帮助毁了特洛伊。有人认为芬利证据不足,走得太远了。另一种意见是,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阿开亚人趁赫梯衰弱之机,企图通过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远征,取得以前想占而未能占领的小亚细亚沿海地区。远征以攻陷或掠劫一些城镇而告终,没有实现初衷。阿开亚人此行的最重要之举是包围并攻陷了特洛伊城,从而构成《荷马史诗》的主题。阿开亚人因无力征服更大地区而回师。还有人认为是阿齐杰瓦与阿苏瓦的政治斗争,导致了特洛伊的陷落;还有人设想是一场大风毁了特洛伊,说到此,都是以大体肯定希萨利克的遗址是特洛伊城为前提的。近年有人对特洛伊城的所在提出了怀疑。有人设想,若特洛伊第七层没毁,也可能不会把它当成特洛伊了。他们把眼光从东转向西,自伊奥尼亚海岸到亚得里亚海岸,去寻找特洛伊故地,甚至还有人已宣称找到了……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争论远未结束,我们期待考古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