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长命百岁不是梦
11251200000024

第24章 健康长寿宜多“伴”(1)

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众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陪伴和养护,身心有伴,才能安康体健。

所谓“伴”,在这里是广泛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如此,才能获得健康长寿的人生。

寿与众伴

国外有人估计,健康和长寿有百分之二十来源于遗传因素,百分之二十五来自周围环境影响,百分之五来自医疗条件,其余的百分之五十完全掌握在个人手中,也就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养成的习惯,其中对友情的重视、对友谊与健康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并保持长久的友谊,以促进健康和长寿。

寿与众伴就是要走出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远离孤独,多与人交往和接触,彼此交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以增强安全感,促使身心放松,达到健身延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社交活动不多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往往比较差;另外,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心脏跳动频率往往不规则,同朋友在一起时,心律便恢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孤独确实对健康有不利影响,而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却对健康长寿有益。

人活在世上,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而且更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环境。而这种要求则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实现。

在日常交往中,要发扬彼此尊重,互相友爱的精神,本着谅解的原则,坦诚相见,平等待人,妥善解决人际矛盾,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学会适应环境。在生活中结交几个知心朋友,倾诉喜怒哀乐,平静情绪,这对避免心理纷扰,搞好精神平衡尤为重要。

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人际纠纷处理不妥,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理紊乱,出现变态心理,而且还会使人失眠、健忘,不思饮食、精神恍惚、胸闷、头痛等一些病症的发生,严重时还会出现轻生自杀的恶果。因此,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对增进人们精神卫生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失去过自由的人,才真正懂得失去与周围世界联系对人的生命意味着什么。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人每逢失去一个朋友,就等于经历一次死亡;而取得新的联系,结识新的朋友却使我们获得了新的生命。可见人的生活天地的大小,是与生命力紧密相连的。热烈而充实的生活是生命力的源泉,而旺盛的生命力会使人生活得更加轻松舒畅。

有的人在生活中常感到孤独。养成和朋友经常保持接触的习惯,可以医治孤独和离异感,而孤独和离异感往往是加重抑郁的起因。经研究证明,经常和朋友保持交往的人,其精神状态比喜欢孤僻的人好得多,尤其是在境况不佳时。“朋友是良医”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精神健康研究院的医生们所提倡的。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证明:社会的支持赞助,他人的关心,甚至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在与周围世界和积极而活泼的联系中,可以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强化自己的生命。生活的充实,即意味着不断增加与外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

交知心朋友需要时间和努力,彼此互谅互让,在接触中加深了解。如果有了心事不愿找人谈,有意躲避别人的帮助,不愿意接近别人,那就应该寻找原因。孤僻和友谊是相互矛盾的,只有乐于结交朋友,增进朋友间的友谊,与人友好和谐相处,才能有效克服孤僻,有利于健康。

朋友是彼此的牵挂,彼此的思念,彼此的关心,彼此的依靠。

当你终于明了生命中需要良朋益友时,你才会成为真正有智慧之人。这是个令你获得全方位美满人生的秘诀,你可以发现爱的喜悦,并由此实现健康长寿的人生。

寿与德伴

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事事通达,心胸宽广,这必然会使心理平衡,神经和内心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也会处于最佳状态,使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无善不足以养德,无德难以立命。人类的健康与否,不仅与锻炼与饮食、与生活规律有关,同时与品德有着密切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指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的人,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里所说的道德健康的主要含义是指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准则来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为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他调查了583名被指控有各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贪官与同样人数的清廉人员10年之久的健康状况,前一组有60%的人生病或死亡,后一组生病或病亡的人数仅占6%。

美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曾对225名大学生进行了25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其中敌视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性情随和的人,则死亡率仅为2.5%。另一位美国科研人员曾对2700多人进行了为期14年的调查,发现人际关系较好、乐于帮助别人的事的人寿命较长,而孤独寂寞的人死亡率较前者高出2.5倍。

显而易见,从以上专家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丧失道德者,不但在政治上前途没有好下场,而且身体上也远比廉洁、忠诚、善良、正直的人多病少寿。

中国传统道德观十分重视修身养性,以图达到自身的康乐。《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黄帝内经》里的《上古天真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使人“形与神俱”以及合于四时变化而规范起居等论述,既是医术,又是道德观。依此而行,既有助于心身健康,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孔子日:“大德必得其寿。”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晋代养生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明代名医孙志宏进而指出,讲养生必须先讲修德。他说“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不肯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养,则祸及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至卫生一节,尤为修德中事也。”

养生须先养德,养德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和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他人,这样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

寿与善伴

人们常说善者长寿而恶人早夭,这话一点都不假。有趣的是,现代行为医学也得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研究成果。医生们发现的“报应”不是来自神,也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担惊受怕和敌视他人的情绪,会提高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的大量分泌,使血小板变粘。微细血管敏感。因而增加了心血管系统受破坏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善待他人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感受有助于大脑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

言行的善恶能够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这绝不是主观臆断、信口开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是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共同就这方面的问题也跟踪调查了7000们居民,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结论完全相同。

他们共同研究的课题都是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寿命。他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处处行善、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比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已、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

为什么善恶会影响寿命呢?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可以得到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焦虑。美国一些“大款”都深深懂得这一点,他们常常给慈善机构这种慷慨解囊,他们赢得社会(特别是穷人)的广泛赞誉。赞誉常常填补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孤独,从而深感人间温暖。不管他们是真善还是伪善,单从免疫系统角度看来,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在哈佛大学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答救助穷人和残废者,学生们被她的生动事迹感动了,随后对这些学生唾液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这种抗体功能可防止呼吸道感染。这位以善著称的妇女的事迹感动力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免疫系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与人为善、心境平和的人,即使终日劳作。三餐粗食,也活得健康长寿。那些长期从事慈善活动的人,更是自我感觉良好。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世界级大慈善家特里萨修女一生中照料过无数传染病人,竟然百病不侵,享年87岁。唯心的人们于是以为冥冥之中自有神明保佑善者。

日行一善,增寿十年。一个人要想长寿,首先还是要做个好人,要多行善事,不做恶事,惟此才能与周围群众相处融洽,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誉,从而使自己终生处于良性心理状态,才能赢得长寿。

寿与爱伴

爱家庭,爱社会,爱生活,爱大自然。不仅满足于被别人所爱,更注重自己奉献爱。爱能使人胸怀更加宽广,心境更好,心态更健康,从而使童心不泯,抗衰延年。

人们一提起爱,总是联想到男女之间的感情。其实,所谓爱,内容是很广泛的,除了男女之爱外,也包括父母之爱、朋友之爱以及爱自己的感情等等。专家发现,爱,不论属于哪一种,都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因为不论是爱一个人或被人爱的时候,身体的免商力都可以保持在最高水平。

哈佛大学一专家研究了爱与健康的关系,发现给人以爱可加强自己的免疫系统,有助于抗击病原菌的侵袭。无私的爱和关心照顾他人的真情与个人身心健康有直接关系,幽默感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也有促进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科学家们指出,若你对自己和他人充满爱意,这种精神会作用于血液淋巴细胞,使它发挥更大的抗病功能。这位专家是哈佛大学专门研究上述问题的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该研究小组主持人、心理学家迈克雷兰说,他们曾经对人做了有关爱与人体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爱一个人或被人爱时,其免疫力保持在高水平上,免疫机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西方曾出版过一本《爱情·药物·奇迹》的书。书中说到:发脾气易使人生病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研究显示,失望情绪确实可以降低一个人的免疫力。所以,专家规劝世人;不但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这对增进健康大有裨益。

寿与笑伴

笑是乐观豁达的象征,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以此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使人心境坦然,健康长寿。

许多长寿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长处:他们能保持乐观的心绪,这对健康长寿是大有裨益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笑的好处越来越被人们所证实。有关资料表明,人的性格与寿命有关,性格乐观的人平均寿命要比悲观的人平均寿命长19%。现代医学证明,我们每开怀大笑一次,面部、胸部、腰部、四肢及全身都会参与运动,这样在无形中就起到了良好的“内按摩”作用。

笑对人体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笑,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扩大肺活量,使心脏跳动有力,胃肠蠕动加快,有助胃肠消化。笑亦能使肌肤放松,消除疲劳和紧张,驱散烦闷,并且还会促进大脑清醒,使大脑反应更敏捷。笑口常开的人,会给生活增添许多情趣,从而有利于抒发健康的情感,乐观地面对现实。

此外,人们在欢笑的同时,机体还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活性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以及脏器的代谢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笑过之后,人的身体会变得放松,精神也会更好,这些体内的微妙变化,对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精神保健操。

笑的魅力很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如果多一些乐观,让笑随时陪伴着自己,就能起到抗病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寿与绿伴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常到绿色环境中游玩,呼吸新鲜空气,常吃含绿素养多的蔬菜,乃长寿秘诀之一。

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常年忙碌于绿叶红花丛中的花匠,比长居于花木稀少,空气污浊闹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

绿色有益于健康,当你置身于大红大紫的色彩中,常有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但绿色则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原因在于绿色可减慢心率、舒缓心情。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生物个体的生存期与心率有关,总心跳为8亿次,一旦跳完,生命即告终结。因而常与绿色打交道,绿视率高者寿命长,世界上的长寿地区绿视率都在15%以上。

视绿国际上提出“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是一种柔和、舒适的色彩,它能给人以镇静、安宁、凉爽的感觉,由绿色植物组成的世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使人们紧张的精神情绪得以改善。据测定,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精神感觉最为舒适,对健康也最有益。在夏季,绿色地区可降温1.3oC-8oC,可减尘4%-28%,可灭菌达2%-59%;人体在25%左右的绿色环境中,即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皮肤温度可降低1oC-2oC,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用眼过久感到疲劳时,将目光投向绿色树木或花草,疲劳顿感消除,视力也恢复如初。因此,久住城市的人们,常乐于在休闲时到森林公园或绿色多的环境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并提高一下“绿视率”。

吸绿是指呼吸绿色环境中的空气,以获得养生健身的功效。绿色植物有抗污染的能力,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吃”掉1000公斤二氧化碳,1公顷草坪也能“吃”掉900公斤二氧化碳。至于二氧化硫、氟化氢及其他有害气体,同样逃不脱绿色植物的“胃”。绿色环境空气中的氧浓度很高,1公顷阔叶林每天产氧730公斤,1公顷草坪的产氧量也在600公斤以上,而成年人每天大约吸氧0.75公斤。因此,要保持体内的氧平衡,每个成年人平均需要10平方米树林或50平方米草坪。绿色植物释放的气体中还含不少其他有益健康的成分,如植物杀菌素、负氧离子等,吸入它可使人体增强抵御潜伏细菌的能力,清除致病隐患,获得大气中的维生素以及有益健康的气体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