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落的文明
11249500000002

第2章 一个民族最后的挣扎

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统万城,在西域拥有数万平方公里疆域、数十万子民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统万城,随着匈奴民族的惨败,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横陈在荒野之中。设若当年赫连勃勃统霸了中原,那么,如今它就是华夏史中一代王朝的祥都!如果历史能够为它默哀的话,最长也许也不过3分钟的时间。事实是,统万城和赫连勃勃永远也无法得到这3分钟,历史的身份太尊贵了,它不会为谁弯腰曲项,它只需要尊重和敬仰。

一段不该被忘记的历史

统万城是大夏国的最后一座城池,也是匈奴退出历史舞台走过的最后一道角门,此后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变魔术一样把这个草原狼般的民族变出来,纵容它横冲直撞、左砍右杀,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十几个世纪。铁蹄踏过之地无不山河破碎,旌旗飘过之处无不鬼哭狼嚎!中原大地不得不垒砌一个名曰“长城”的大院将自己封困在里面,但这并没有挡住匈奴的锐利兵锋。这个以游牧为主要经济产业的肉食性民族,这个自公元前3世纪兴起以来就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用强悍的力量、野蛮的方式肆意掠夺中原文明来充实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这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它的聪明才智、神勇剽悍被公元5世纪的阿提拉在欧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狮子般的威严、狼一样的利齿、鹰一般的坚爪撕碎了整个欧洲大陆,使得欧洲各国的疆域势力不得不重新排列组合,多瑙河流域、莱茵河沿岸均被匈奴的马蹄践踏过。与后来的成吉思汗不同的是,成吉思汗被欧洲人恐怖地称之为“黄祸”,意即“黄种人带来战争之祸”;阿提拉则被欧洲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鞭赶着欧罗巴土地迅速分裂、国家顷刻解体,然后再重新整合,甚至人种都在这条“上帝之鞭”的驱赶下迅速异变。这条“上帝之鞭”曾使罗马人、日耳曼人、哥特人几十年内都处于惊恐与无奈之中!至今匈牙利人、土耳其人还骄傲地声称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尤其在匈牙利大草原,甚至在生男孩儿时还仍以“阿提拉”的名字命名寄予厚望。

然而,这样一个声名显赫、威震欧亚大陆的优秀民族,历史竟然又变戏法一样地把它变没了,这是令许多历史学家困惑不解的历史之谜。

华夏的史迹中亦有着与欧洲几乎相同的历史经历,甚至比欧洲持续的时间更长、经历的灾难更多。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期),而真正在华夏大地消失是在公元5世纪。在此期间的任何一代华夏王朝无一不被匈奴人搅得心神难宁,寝食不安。为边塞安宁,也为政权巩固,历代王朝采取了多种手段——军事打击、割地媾和、重馈安抚、和番联姻……但哪一种手段都没有使匈奴人真正地驯服、归顺。这是一个韧性十足的民族。

赫连勃勃活跃于公元5世纪上半叶,此时匈奴的内部分化已经完成了200余年,匈奴分化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在东汉帝国的军事打击下穿过西亚,蛰伏在里海和伏尔加河草原,这一待就是200多年,完成了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过程。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举世震惊的匈奴西迁。但真正让西方人瞠目结舌、惊恐万状的,还是如前所述的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铁骑对欧洲的蹂躏。几乎与阿提拉同时,赫连勃勃在中国的“五胡之乱”中也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五胡十六国在中国西域和部分中原地区打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大王旗数易其主,朝展暮卷,再严谨的史笔都无法记述当时的混乱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民族,在同一历史时间,阿提拉用利爪撕碎了欧洲,赫连勃勃用马蹄踏翻了西域。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两个匈奴人,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们!

这就是匈奴人的民族性格!一个值得骄傲的民族!一个应该自豪的民族!一个值得效法的民族!

赫连勃勃的凶狠残忍

统万城有着“坚可砺斧”的白墙,史籍载,这座城墙的每一寸土都是经过蒸煮,层层夯实的。据史说,建造统万城时用糯米和土并煮,墙筑后有专人以铁锥刺墙,刺入一寸杀筑墙者,若刺不入则杀刺者,凡被杀者均碾其血肉筑入墙内。

造五兵之器时,射甲不透,斩制弓者;射甲而入,则斩制甲者。在建造统万城的六年时间里,有数千工匠被筑入墙内,这实在是一种前所未闻的残忍!后人谈及这段历史时往往众口一词,无不咒骂赫连勃勃的凶狠残暴。

让我们翻开匈奴史,打开他们生存的那一页,看看我们这个兄弟民族是如何在草原上游荡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学会宽容。

人口的增加、民族的发展使他们不得不向外扩张,而中原则是他们扩张疆土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在西汉大将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后,匈奴人败离阴山,他们在一首民歌里这样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悲怆的曲调唱出了匈奴人对失去阴山的无限怀恋。赫连勃勃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为了匈奴帝国的复兴大业,为了民族的生息繁衍,残忍就变成了最常用的政治手段,哪怕是血淋淋的,甚至是最没有人性的!

赫连勃勃原姓刘,匈奴复姓的较多,单姓也不应该有姓刘的。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有小部分匈奴人,大约5000户,分裂出来归附了汉朝,他们被称为南匈奴。当时的建武帝是否赐部分匈奴头领皇姓,这有待于考证,但从赫连勃勃的姓氏分析极有这种可能。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乃西晋时期率领并州五部匈奴反晋建汉的刘渊的部帅刘虎之孙。刘卫辰此时已归附前秦,镇守代来城以御鲜卑拓跋部。这时的拓跋口重建的鲜卑代国日渐强盛,于公元405年对刘卫辰发起了进攻,最终代来城陷落,刘卫辰被部下所杀,他的第三个儿子赫连勃勃逃到后秦高平公没弈于处避难。赫连勃勃的聪慧神勇深得后秦皇帝姚兴的赏识,封他为安北将军、五原公等职,与没弈于共同镇守今天宁夏固原的高平。没弈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赫连勃勃。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袭杀没弈于,自称大夏天王,建号龙升。

又十年后,即公元417年,赫连勃勃亲率大夏军一举攻下咸阳,入据长安,至此,后秦国在历史消亡。关于赫连勃勃不攻打与他有世仇的北魏,反而攻打对他有恩的后秦,并袭杀岳父没弈于。后人曾撰文骂他“忘恩负义、欺软怕硬”,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个人义气论思想,在民族利益面前对外无甚“恩义”可言。战国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在逃难时为报楚成王的礼纳之恩,也不过答应日后万一两国交兵只能退避三舍,言外之意该打还是要打的。至于“欺软怕硬”,作为一国之君、国家意志的总代表,不“欺软”能发展吗?不“怕硬”能生存吗?这是国家政治中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这个道理至今都不过时。赫连勃勃之所以建立了大夏王国,就在于他不但残忍,而且该“欺软”时就“欺软”,该“怕硬”时就“怕硬”。否则,历史不会留下他的名字。

“赫连”是勃勃建大夏国时给自己改的姓,“赫连”为突厥语(今阿尔泰语系),寓“继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之意。攻咸阳、据长安之后,大夏的强盛已至顶峰,版图“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赫连勃勃没有忘记民族大业,他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匈奴民族是夏商时代由夏朝分离出的一支,所以,他以“夏”为国号,“大夏”是为了区别于三代之夏、党项之夏。

在今人排列的一份古代暴君的排名榜上,赫连勃勃榜上有名。但赫连勃勃并非史书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只知道伐戮、征战、杀人的暴君,从他两次力排众议,建都以及定都统万城来分析,赫连勃勃是一个极有政治思想、军事战略思想的人。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射杀没弈于,独占高平,众臣劝他立都高平。当时的高平在经济、自然、军事等诸方面都适于设都,但赫连勃勃放弃了高平,而是选择了统万城所在的那片荒原。统万城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缘位置,既可利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为发达的汉族统治区的有利条件,又可以统万城为根据地进攻关中的长安后秦。公元417年,赫连勃勃果然攻克咸阳,占据了长安。群臣又众谏定都长安,此时的赫连勃勃可谓气势嚣张,国势鼎盛,但他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因此混乱,头脑也没有发热,保持着相当的冷静和沉稳。他力排众谏,使太子赫连璝镇守长安,他本人则拨马北还统万城。赫连勃勃非常清楚自己的心腹之患是隔河相望、势力日盛的拓跋魏国,不荡平拓跋魏的威胁,南下中原一统天下只能化为一世空想。

这就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的赫连勃勃!

让我们再看一看赫连勃勃建造的统万城,就会对他刮目相看,就会发现这位匈奴头领决不可以小觑。《晋书》中记载的《统万城铭》有这样一段描写:“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其为独守之形,险绝之状,固以远迈于咸阳,超美于周洛,若乃广五郊之义,尊七庙之制,崇左社之规,建右稷之礼,御太一以缮明堂,模帝坐而营路寝,阊阖披霄而山亭,象魏排虚而岳峙,华林灵沼,崇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可以阴映万邦,光覆四海,莫不郁然并建,森然毕备,若紫微之带皇穹,阆风之跨后土。然宰司鼎臣,群黎士庶,佥以为重威之式,有阙前王。于是延王尔之奇工,命班输之妙匠,搜文梓于邓林,采绣石于口岳,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瑰宝,亲运神奇,参制规矩,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玄栋镂口,若腾虹之扬眉;飞檐舒口,似翔鹏之矫翼。二序启矣,而五时之坐开;四隅陈设,而一御之位建。温宫胶葛,凉殿峥嵘,络以隋珠,綷以金镜,虽曦望互升于表,而中无昼夜之殊;阴阳迭更于外,而内无寒暑之别。”

其实,统万城并不很大,但从铭文可以看出,建制很健全,虽然是土城,但装饰却极其奢华。统万城有外廓城、东城和西城。王宫在西城,官廨衙署居东城,居民集市则在外廓城。东、西城周长都在2500米左右,西城基厚约16米,加上马面长度可达30米,东城较薄,厚也在10米左右。当时的统万城除正式宫殿永安殿外,南北均有离宫别殿,装饰华丽,壁络珠璧,灯明如昼,寒暑无殊。此外,祖庙、明堂、社稷等祭礼设施,及通房连阁、亭台楼榭、花园苑囿等一应俱全。

城内格局容括了赫连勃勃强烈的霸王思想和一统天下的欲望。

“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是赫连勃勃建造统万城的思想基础。这不仅仅是一种自信和自傲,还是文明在这个野蛮部落的最后张扬,也是赫连勃勃对霸主的渴望和最后追求。“统万”的城门虽然在“高及城碟”的沙砾中消遁了,但赫连勃勃欲征服天下的霸主野心却随城门的名字依然在浩然长风中传荡。城设四门,南曰“朝宋”,表现其联宋抗魏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北曰“平朔”,意为平定河套以北朔方地区;西曰“服凉”,则是雄心勃勃意欲征服河西走廊的西凉、北凉;东曰“招魏”,无疑是想招降东邻劲敌拓跋魏国。不难看出,赫连勃勃并不仅仅满足于恢复一个没落民族的偏室,而是想创建一座千古传诵、俯视天下郡邦的擎天巨厦!

然而,统万城并没有帮助赫连勃勃完成他的伟大构想,他只在西域大夏国做了十几年的帝王梦,公元425年,赫连勃勃——这位威震西域的一代戾杰枭雄,带着没有实现的霸王梦想阖然长逝!

统万城的马面依然昂首凝视中原,但那目光竟有些空荡荡的了,能够在华夏大地代表匈奴民族的最后一个人,赫连勃勃在马背上消失了。历史舞台为匈奴拉下了沉重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