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落的文明
11249500000001

第1章 5000年前的古人很懂得生活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门,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对尉迟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最近结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介绍,这次尉迟寺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出现了全国考古界六个第一次:第一次发现龙山文化的房址;第一次在龙山文化的房子中发现了一组奇特的七足镂孔器;第一次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大汶口时期的房子;第一次发现了随葬品丰富的成人墓;第一次发现了多件大口尊组合的遗迹现象;第一次发现了带有套间的房子,尤其是发掘出的一排龙山文化的房基实属罕见,这一资料将填补该遗址前十余次发掘的空白。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我们的古人远在五千年前就很会享受生活。

居住“豪华住宅”

尉迟寺遗址之所以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除了其保存完整,墓葬、器具、房屋一应俱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

房屋规模最大

在第一阶段出土的41间红烧土房,是当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这些房子全部是木质网状框架,外抹灰泥,整体烧烤而成,而这还不是村落的中心建筑。

为了全面体现“第一村”的规模,专家确定第二阶段的第一次发掘直指村落中央,钻探专家推测这里有100米的建筑物,而且屋前面可能有一大片中心广场。中国的史前建筑学家杨鸿勋说,这就是尉迟寺遗址的“金矿”,它可以说是5000年前的“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

当15间保存完整的红烧土排房映入专家的眼帘时,再次验证了这个推断。但更巧合的是第二阶段发现的红烧土排房恰与第一阶段出土的几间同一方向的房屋成一排,这就使原来预计整个村庄为三排平行主体房屋的格局变成了一个“丰”字形格局,这不仅证明了此次发掘的是村落中心,也证明了这个原始村庄在建设之前曾有过统一的规划,加上外围大形的环型壕沟,整个村庄像城市一样布局严谨。

红烧土排房: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在尉迟寺遗址,房子是最大的一宗文物。5000年前古人建造的红烧土排房在其他遗址也偶尔出现过,但很少有这里这么完整集中。据考古人员介绍,红烧土排房的做法是采集大量木材,用粗木在各个角上立柱,再用细木像编篱笆一样扎成木骨。然后在木骨上涂抹上泥,泥干了以后再抹一层,一直到墙体大约有50公分厚。房屋的屋顶当时并不用草,而是在木骨上抹泥。当整个泥房全部抹好以后,人们再用火烘烧整个房屋,直到泥房里的水分被烘干,木柱碳化,房屋变成通红的颜色。面积为两个多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大小不等,但每间房子均分别由墙体(主墙和隔墙)、房门、室内柱、房顶、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组成。房子的建造均经过了挖槽、立柱、抹泥、烧烤等建筑工序。可以说,红烧房是原始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以排房为特点的建筑遗迹是尉迟寺聚落遗存的重要发现,房子的排列组合、建造方法,均为史前遗址所罕见,尤其是以大型壕沟与建筑基址为整体的聚落体,构成了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聚落整体,更是史前考古的首次发现。

住房也装修

如今我们买了房子首先想到的是要装饰装修一番,可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懂得把自己的居室装修得更美了。

尉迟寺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5000年前人们用来装饰房屋的原始装饰材料白石灰和印在土墙上的原始人“手迹”。

装饰材料——白石灰的发现

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清理大汶口时期红烧土排房的堆积物时,发现散落的大量白灰面烧土,经过初步分析和研究,专家认为,这是5000年前原始人在房屋装修中使用的装饰材料——白石灰。

白灰面的烧土是在房屋的堆积物中被发现的,呈块状结构,用纸或其他东西将表面的土擦去,便可见其白色,它非常平,也非常薄。由于白灰面烧土是在房屋倒塌的堆积物中被发现,加之墙体和墙面没有任何白灰面的迹象,专家认为这些白灰面很可能是房顶倒塌留下的。可见,当时原始人对房子进行的装修就相当于今天的吊顶。

古老墙体上留有原始人的手印

此次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5000年前的一排东南—西北向的红烧土排房的部分墙体上留有原始人的手印。据专家说,在尉迟寺遗址最下层的遗迹中,有一个东西长度至少有16米的红烧土堆积,因没有完全发掘,具体的房屋间数还没有办法确定。考古工作者在对红烧土堆积进行认真的清理时,在已经露出的墙体上发现有原始人建房时留下的用手抹泥的痕迹。

吃的是好米

同时,在堆积物的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少量用来储存粮食的储藏器。在房基倒塌的墙体中,有较多的稻壳拌泥痕迹,同时,也有粟类浮选标本。

专家认为,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古代农业的发展以及与人类经济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又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专家推测:这里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遗址周围的地势较平坦,水域较广阔,遗址附近有茂密的森林。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当时的农业文化已经进入到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尉迟寺人由于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最早起源于北方的粟类作物向南方传播,南方的稻作物向北传播,并在皖北地区形成交融,在遗址周围发现大米和小米,正是尉迟寺遗址中农业文化的一个新内容。

专家根据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的水器、容器分析,这类器物与酿酒和饮酒有关。酒的酿造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酿酒业的兴起只有在粮食有剩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专家说,尉迟寺大量酒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把剩余粮食用来酿酒,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能满足社会中非生活必须的消费。

喝的是好酒

在安徽蒙城县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层,考古人员相继发现了5000年前原始人使用过的觚形杯、高柄杯、筒形杯等20多种类型的酒具。考古专家称,这些酒具的发现证明在尉迟寺史前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这里就非常盛行酒文化。

专家介绍说,在我国以往的史前遗址发掘中,龙山文化时期发现的酒具比较多,学术界一般把酿酒业盛行时期定在这个时期。但现在,尉迟寺大汶口文化层出土了数量如此之多、类型如此丰富的酒具,在考古界尚属罕见,也将我国的酿酒业从龙山文化时期向前推进1000多年到大汶口文化时期。

同时,依据历年考古发掘研究分析,在近5000年前的尉迟寺遗址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形,文明开始显现曙光,手工业也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家认为,这一切都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文明史、中国原始聚落、原始农业、原始建筑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聚落的稳定和发展,必须有可靠的农业作保障,才能使人类居住的环境长期稳定,不断发展。从尉迟寺聚落遗存的规模来看,已经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构成了基本要素,才使得聚落有了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生活空间。

从这一点既看出了聚落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应了古籍中记载的“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的论点。如果说聚落是人与自然的交点,那么,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才能使聚落的稳固成为可能。

根据出土的大量文物,专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合理的推测,描绘了一幅5000年前原始村落的生活情景。那时的尉迟寺农业发达,人们不仅吃有好米,喝有美酒,还可以去附近的森林里狩猎,去周围的河里捕鱼。中国史前建筑研究的泰斗杨鸿勋,更是用自己对尉迟寺遗址的细心研究和学识,勾勒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原始人的生活生产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