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落的文明
11249500000016

第16章 神奇的四大古井

隐身井

我国广东省南澳岛的海滩上,有一口宋井让无数人为之着迷。它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海水倒进井中,过一会儿舀出来喝,水却甘甜异常,经年不腐;二是它时隐时现,行踪不定,常常是十几年也不现身一次。

宋井,顾名思义,就是宋代开掘的井,距离现在已有700多年了。

宋代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后,不断南逃,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皇帝,后来逃到了南澳,住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现在的澳前村边还保存着“太子楼遗址”。太子是指赵昰死后继位的小皇帝。

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

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所掩盖,直到遇上大台风大海潮之时,马井井口才会显露出来。马井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正方形,边长约1米。沿海的滩地为盐碱地,地下水因海水淹浸掺和,多半为咸水或半咸水,既不能灌溉庄稼,更不能饮用。但这口古井不仅井水奔涌,而且水质清甜,即使把苦咸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会儿,井水依然纯净甜淡。

该井曾先后于1958年、1961年、1969年、1978年及1979年出现。出现时人们争提井水存放饮用,据传竟达十余年而不变质。今人怕井再被沙子淹没,于1991年由旅泰侨胞谢慧如先生捐资修建了井台和护栏,予以保护。至于龙井和虎井,迄今尚未发现,也许将来的某个时候又会显现于人间。

令人疑惑的是,宋井地处海滩,与海近在咫尺,常被海潮淹没,但为什么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照样甘清甜美呢?考察后认为,从科学的道理分析,当时三口井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又正对泉眼,所以泉水源源不断,从而将海水冲淡。而且由于井的底部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部的石岩又挡住了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遇上潮水涌进井后,由于海水带盐比重大,从下面岩层渗出,上面泉水之甘甜丝毫不受影响。

放大井

随着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的出土,距墓道入口2米处的一口古井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奇观。古井的直径为1.2米,井深约为12.8米,是用汉砖砌成的。“人字形”的砌砖方式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

将硬币投入这口古井,小的硬币落入井底后,上面的人可清晰地看清它的文字与轮廓。这口井全部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伸手入井内,只觉寒气逼人,令人不可忍受。

1969年,当地一位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了这处古墓。据史料记载,这座古代汉墓建于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年),为一名将军墓,因出土了文物珍宝“马踏飞燕”(铜奔马)而著名。那么,古墓里的古井是做什么用的呢?是排水系统,还是为迷惑盗墓者,人们不得而知。

更令人迷惑的是,为什么这口古井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呢?是因为光线的折射吗?但是这口井是枯井,没有水,又是什么使光线发生折射起到放大作用的呢?联想到井中刺骨的凉气,人们不禁猜想到,井下会不会悬浮着某种比重和密度都大于空气的气体,光线在透过空气和它之间的界面时产生了折射呢?也有人认为井四壁古砖堆砌不同而出现放大现象。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樟木井

人们常见的水井都是用砖石砌成的,但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下山村,有一口古井竟然是用砖木砌成。据史料记载,此口水井距今已400多年,它所用的樟木,虽经井水数百年的浸泡,仍坚硬无比。据称,井下浸泡的樟木还可以作药用。

这口井井口呈六角形,1.6米宽,约2.6米深,井壁长满密密麻麻的榕树根须。据说当年先人在挖此井时,水如泉涌,无法堵住。在当时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先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水井般大的巨大樟木挖空心做成一只木箍,放到井下,作为水井下部的井壁,井水才能稳定下来。

据说,此井下浸泡的樟木还可以作药用:用井下的樟木煲水饮,可以治“心气痛”。

樟木虽然经井水长年浸泡,但仍很坚硬,木质呈棕红色,还可以闻到一股浓浓的樟木味。村民说,用此井水煮粥,不易变馊,酿出来的酒也比其他井水酿的酒重量轻一至三成。

据资料记载,该井为该村梁氏始祖开挖,时间约在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荷池村,有一口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井。井深2米,长宽各为1.5米,近似四方形。数百年来,井水清澈,透明无色,常年水丰。

可是,1979年以来,这口井出现了异常现象:每逢下大雨的前一两天内,井水就会变成棕红色,且水味也会变得苦涩。这种现象每次持续2~5小时左右,然后井水又恢复原状。它比天气预报还准确,只要变色,不出两天,就一定会下雨。村民们渐渐了解了这个规律,都把它当成了“雨神”。

为什么这口古井的井水会随天气变化而变色变味呢?研究发现,下雨前气压低,生物以及地质环境会有很多灵敏的反应,古井的异常表现也许和这些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