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落的文明
11249500000013

第13章 悠悠泗州水下城

江苏淮河岸边过去有一古城名曰泗州。在从后周到清初的700余年的中国政治文化史上,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在南宋和金隔淮对峙的百余年间,这个名字常常和兵连祸结的征伐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大事件联系在一起。300多年前,几乎是一夜之间泗州从地面上消失了、沉陷了。它现在身在何处呢?随着泗洲古城的重见天日,答案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江苏淮安市盱眙县的淮河岸边,人们经常会在泥土中挖到大块的条状砖石,而25年前在建设淮河大桥的施工中更是挖出了大量碎瓦片和成堆的砖石。

之后的几年中,又相继有奇怪的事情发生,在淮河北岸的农田中常发现坚硬的石块,使农民们不得不停止耕作。在这处农田北面500多米处,人们挖掘鱼塘时也遇到了阻碍,挖的时候挖不动,地底下全都是石头。从鱼塘再向北四百多米处的一条清澈的水沟中,巨大的条状砖石也是若隐若现。淮河大桥、农田、鱼塘、水沟四点相连,形成了长2500多米的砖石带。

这就令当地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些砖石会不会就是古泗州城里的城砖呢?

一部现已流落海外的古籍《泗州志》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记载:泗州城面对淮河,和盱山相距二里远,而盱山正是现今盱眙境内的第一山。由此推断,淮河大桥、农田、鱼塘、水沟连接而成的砖石带应该是泗州城的东南城墙。

泗州城在世共945年,在水下淹没了320多年。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辉煌九百年,沉睡三百载”。

古泗州位居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战争不断。而在秦朝末年,楚怀王曾在泗州建立楚王都,举起反抗秦朝统治的大旗。泗州城在历史上规模只有2.46平方公里。它始于北周,唐代建城,当时的规模不是很大。

到了宋代,大量的文人墨客会聚在泗州城,再加上当时紧靠泗州城城边的漕运很发达,所以在唐城旁边又建了一座宋城。明代,唐宋两城中间的隔墙被去掉,泗州城扩大了规模,而且周围的土城全部换成砖石结构,周长约合4245米,能够预防水患。据《泗虹合志》载,泗州共五座城门,鼎盛时期城中有街道15条,巷道34条,桥梁16座,有州衙、按察院等官衙建筑11处,儒学署和各种书院8处,医学建筑2处,邮传、驿馆等建筑15处,钟、鼓楼各1座,寺、庙、庵、祠等建筑53处,还有坛、堂、亭、阁12处,表、坊、碑碣等21处。城区有居民9000余户,3.6万余人,房舍密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一座繁华的港口城市。城中有十景,即:九岗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灵瑞塔日照、禹王台明月、堤前淮水浮烟、岸对盱山耸翠、浮梁练飞舟影、澜阁涛撼钟声、挂剑召秋风、湿翠堂春霁。因为它是长江、黄河、淮河的水道中转点,唐宋时的漕运中心,处于非常重要的区域地位,所以在当时非常繁华,有着“水陆都会”之称。

它的繁华从苏东坡的诗作中得到了验证。当年苏东坡曾发出“澹涓涓,玉宇清闲。望长桥上,灯火乱……”的感慨。被贬谪中的苏东坡尚能有此雅兴,足以证明泗州城当时是何等的繁荣。然而苏东坡不曾想到的是,他眼中所见的美景在近400年后竟湮没在这滔滔淮水之下,不复存在。

从《重修大圣寺灵瑞塔碑记》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对泗州城的繁华略见一斑。它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题,讲述了唐代僧伽大师与泗州城的故事。僧伽大师是唐中宗时的国师,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受到世人无限尊崇。圆寂前曾上书唐中宗,要求死后回归故土泗州。泗州城也为迎接僧伽大师,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又特意开辟了一座城门,由于曾铺满鲜花,故名香花门,在城中更建有僧伽塔,这也使古泗州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祭祀圣地。现已知泗州城共有五座城门、僧伽塔、灵瑞寺和长桥等建筑,而这些古迹依然静静地躺在水下、深埋在泥土中。

陈璋圆壶

陈璋圆壶的发现印证了古泗州城的历史变迁。1982年2月10日,陈璋圆壶在穆店乡马湖店村出土,精美的铜壶中满满盛着36块金币,一只重达19斤的纯金金兽作为盖子盖在铜壶的壶口上。金币种类很多,有汉代的金饼、马蹄金、磷趾金,而一块金币上的文字——郢爰,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据考证,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不同年代的金币集中在一只铜壶中,给这批文物年代的鉴定带来了难度,于是专家们将视线转移到这只盛金币的铜壶上。除了铜壶高超绝伦的锻造工艺令人们感叹外,专家们注意到,壶口边缘处被人小心翼翼地刻上了13个字的铭文,记载了一段历史。这个圆壶原来是燕国的,后来被齐国所获,成为齐国的重器。灭掉燕国后,齐王将这只圆壶赐予了带兵吞并燕国的大将陈璋。但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圆壶怎么又跑到了古泗州呢?文字中没有记载。看来在陈璋之后,圆壶又有着更复杂的命运。人们只能猜测是在某一种特殊的环境下,主人把圆壶藏起来,后来主人不知所踪,这圆壶一藏就藏了2000年。

神秘的圆壶、金币、金兽为本身就神秘的泗州城增添了更为神秘的色彩。

而在泗州地区出土的不同年代的文物又在述说着泗州城的文明与繁荣,那么湮没在水下的泗州城中还有着多少奇珍异宝?还有多少的秘密在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呢?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明祖陵

明祖陵与泗州城相隔仅3公里,它是朱元璋的祖先陵墓。1963年春,由于大旱,明祖陵的石像从水中浮现,沉睡了300多年的明祖陵重见天日。那么,大明王朝的祖陵为何会建在泗州城边,甘愿忍受洪水的侵袭呢?

史料上明确记载朱元璋的老家是在南京旁边的句容县。后来他们家里逃荒要饭来到了泗州的盱眙县,也就是杨家墩,即现在明祖陵的位置,他们在此安家落户。

出身低微的朱元璋在《帝乡纪略》中明确认定自己出生在泗州盱眙。早在夺得天下之前,泗州城还在元朝军队的控制之中时,朱元璋就曾发出“有国无家”的感慨。公元1361年,朱元璋收复泗州,回到了自己的出生之所和祖坟所在之地。即将成为天下之主的朱元璋岂肯让其祖父一领草席裹体,丢在旷野赤土之下,因而决定修建祖陵。因此,古泗州成为大明王朝的龙脉所在,而修建祖陵不仅是为了祭祖,更企盼祖先能保佑大明的江山万代永存。

祖陵建成之后,祭祀活动不断,泗州还成立了专门负责祭祀活动的管理机构,这使得古泗州在明代又有了加倍的繁荣。这不禁令人们疑惑,明代龙脉选址在此,泗州城又怎会轻易被洪水吞没?

泗州是怎样被淹没的

泗州城的消失和沉陷,不是由于金戈铁马的蹂躏,也不是遭遇大火涂炭,而是一场水灾。

泗州素有水国之称,几百年来水患不断。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始终在遭受洪水的威胁。泗州城处在第一山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是一个低洼的地方。从宋朝开始,黄河决口侵占淮河,黄河的大水淮河无法承受,因此,泗州城水患不断。黄河夺淮后,泗州城被淹14次,都没有遭受永沉水下的灭顶之灾。

《盱眙县志》中清楚记载着泗州城被淹没的历史: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秋,大雨,州城水深数尺。正是这一场大雨最终淹没了泗州城。然而凶猛的大水并没有彻底毁掉这座曾有着900年辉煌历史的古城。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黄淮再发大水,泗州城终于永沉水底。

史料记载,泗州人曾进行过一次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填高城中地面的伟大创举。然而人们的精神并没有感动上天,终究没能抵抗住暴涨的洪水,只好组织撤离,逃到了地势较高的第一山,在这里继续守望自己的家园,而泗州的州属衙门在第一山上还曾坚持办公长达97年。

泗州城淹没于水底已经300多年了。泗州城的沉没,是一座近古繁华城市的消失,也是中国历史上桑田变沧海的惊心动魄一幕。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追忆泗州城被洪水肆虐浸淫吞没的历史,也是对淮上罹难祖先的深深拜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