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民道德规范读本
11248900000001

第1章 社会生活新变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是我国人民在新世纪所要实现的一个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而且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我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程的必然结果,是现阶段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资源配置的。它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和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实行优胜劣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效益。但是,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金钱在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地位,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主义思想和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与行为,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同时对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秩序混乱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信用观念差。因此,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体来讲,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依靠价值规律调节,经济活动主体产权更为明确,这就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各个利益主体由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处地位不同,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行目的,并产生出自己独特的利益追求活动方式。因此,为了协调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意识,增强社会道德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力度和调节力度。其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竞争还未能做到完全有序的情况下,竞争就会使得一些人为达利己目的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惟利是图。这样的竞争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这显然会损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保持市场经济竞争的有序性,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经济主体树立平等竞争的观念,坚持利以义取,做到利己不损人。其三,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只有开放,才能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每个利益主体都要向他人与社会开放。开放带来的人际交往复杂化和多样化,使人们的公共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应注重道德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提倡顾全大局、友好合作、公平交易、互助互利、诚实守信、以强扶弱、助贫扶困的道德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和谐的人际氛围和良好的道德环境。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入WTO不仅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各行各业将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意味着中国必将按世界通行的规则办事,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无疑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贸易组织中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打开了窗子进来了新鲜空气,同时也进来了苍蝇和蚊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向青少年一代兜售实用主义价值观。一些人面对西方花花世界,追求物质享受、声色犬马、感官刺激,甚至丧失了人格国格。对此,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门打开了,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何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有效地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帮助人们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社会联系、社会流动日益频繁;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影响的迅速扩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覆盖广度;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产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转变了人们的封闭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这些新变化,既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同时也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因此,卓有成效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便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要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加强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中,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有利于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而公民道德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是全民性的道德建设,着眼于“公民”这个特殊的称谓,强调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道德共性,从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入手,力求使全社会形成最大的道德共识,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最必要的道德条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思想动力和方向保证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