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起名实用大全
11248800000003

第3章 名字的字音与五脏六腑相对应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因为我们的名字成天被人叫来喊去,所以研究名字,必须要研究声音,名字的结构是夕字下加个口字,夕是晚上,晚上看不见了,就要用口来喊。《说文解字》解释说:“名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自名”。其实不是晚上也是要叫喊名字的,比如有一首艳诗上就有“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她没有一点事也要把那个小玉叫来喊去,其目的是要她那位檀郎听到她的声音。

某一声音可以杀人,某一声音可以救人

人名的使用率是非常频繁的,由此我们不得不注意古人对声音的研究了,邵康节在研究《易经》时,就研究出任何一种声音的震动,都有八万六千多个幅度,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杀人,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救人。邵康节是宋时人,公元1011年生,1077年去世,据《辞源》载称:邵雍、字尧夫,好《易》理,其学得之于李之才,之才又得之于穆修。以太极为宇宙本体,有象数之学,居洛近三十后,所居号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与二程同时,程颢叹其有内圣外王之学。著有《皇级经世》、《伊川击让集》等,宋元;占中赐谥康节,《宋史》有传。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他的真才实学,连二位程夫子都赞叹他有圣人之才。康节,是他死后皇帝追封的,他对声音之学有如此深透之研究,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之文明史、对各种事理都往深处研究,一定要找出根源来,中国最古的书《尚书》就记载着舜王手下有个乐官叫夔,他能够把石头敲出各种声音来,让各种野兽都跟着声音跳舞,原文是:“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午。”

同声相从物之自然

中国古代把声音分得很细,总称为“十二律吕”:阳律、阴律各六,阳六为律、为黄钟……阴六为吕、为大吕……据《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中有这样的记载:“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译成白话就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吹律管来听取双方军声相应的事,从孟春之气测试到季冬之气,得到与当时杀气相应的律,而主音《宫》声;刚好武王的阵势排列和士气测试到季冬之气,得到与当时气相应的律,而主音是“宫”声;所以打胜了仗。因为声律相同的会互相应和,这是出于物理自然,不值得奇怪的。

共鸣与和声

让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再往深处一步:宋朝大科学家沈括,有一部《梦溪笔谈》,其中有篇文章叫“共鸣与和声”。为了雅俗共赏,原文照抄:“古时候的规则,钟磬每架挂16只,就是16律的意思。但每一架还应各自对应一律,这就是黄钟架,大吕架,其他乐器也都是如此。”就以琴来说吧,声音虽然都清脆响亮,其中还是有重音,有轻音。琴本身就有五音,所以古人给琴取名,有的叫“清徵”,有的叫“清角”。还不仅仅有五音,还能应和着各个调而出现自动的共鸣现象,我的朋友家有一张琵琶,放在空屋子里,外面用管色奏出双调,琵琶弦总有声音和它共鸣,奏别的调子就不发生共鸣。我的朋友就把这琵琶当做奇异的东西加以珍爱。他哪里知道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在28个调中,只要有音高相同的,就会产生共鸣:假如奏遍28调而不产生共鸣,那就是逸调声了。

古时候的音乐规则,一个乐律有七个音,12律共有84调。再细分一点,还不止84这个数。逸调声最多,人们偶然在28调中发现有共鸣现象,就感到奇怪,其实这是普通的道理。这是声学中最精妙的地方。现在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能最充分地运用天地间一切最和谐的声音。世上的乐师,连琴弦上的音调还有不知道的,哪有工夫顾到这里呢?

神奇的“剑鸣”现象

以上这一段记载,出在沈括笔下,讲的是琴的共鸣,这已经今人感到很奇特的了。更令人神往的要算“剑鸣”了,诸位看武打片时,有时会出现令孩子们乐得跳起来的镜头:一位“刀客”胯上的苗刀,忽然自动地从刀鞘里往外跳动。影片镜头虽是假的,但它有时也来源于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古书记载,武将和武士们,如得到一把龙泉,太阿的之类的宝剑,简直象眼球一样爱护,因为它能向主人发出警告,当它挂在墙上发出一种吟声,或在剑匣内向外跳动,则明日必有杀伐之事,或夜晚有刺客来。《太平御览》载:“楚王命莫邪铸双剑,剑成,莫邪留下雄剑,把雌剑献给楚王,雌剑每鸣于匣中”就是雌剑每每在剑匣之中发出声响,这也类似于沈括笔下的共鸣现象。其实自然界中这种共鸣现象数不胜数,我们不得而知罢了。

人籁、地籁、通天籁

《庄子》齐物论中,讲到人籁、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籁、就是由孔窍发出的声音,象沈括所说的是属于人籁,光是人籁里声音的多样化以及共鸣现象,人们都知之甚少,所以庄子说,汝更不知地籁和天籁了,那么地籁所指的是哪些,地籁又有哪些音响呢,据笔者所知、十二律吕就是从地籁中获取的,发明于大西北,在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似竹而非竹,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天山的阴谷。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芦灰、是芦苇中的薄膜烧成了灰、极轻),管口用竹衣(竹子里的薄膜)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吹出来,也发出不同的声音。

正名书中81数暗示导理的经典依据

古人以黄钟为81分,《史记》律书第三中说:“九九八十一以为宫”,讲至此顺便说一说各种正名书上所用的81数暗示导理,亦基源于此,八十一是九九自乘所得之数,是古人所说的纯阳之数,象征天统,为万物元始,古人以此长度作为黄钟律管的长度、从这个长度的律管所发出来地籁之音,为宫声,亦即黄钟之声,可见,古人对自然界之规律,现象都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求证才做出结论的、这与现代科学的物理实验室并无二致。为什么古人对“地”的观察和取证,用力甚多而成效甚大呢?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说人是头顶天脚立地,但天体毕竟遥远,地球就在足下。古人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能呼气,能吸气,古书上偶尔也透露一点,比如:“大块噫气”、“乃眷西顾”但不能深说,说深了,人就不敢在地球上生活了。大块就是地球,噫气就是叹气,而且是“乃眷西顾”向西边看,因为地球头在西北,八卦已表明了。大家知道近二十年来,美国人和英国人一直在打地洞,想到地心去看,而中国的道家早知道地下是相通的,据说陕西黄陵后面有一个封了的洞,可以能到南京,而镇江金山寺那个用铁网封起来的洞,可以通到杭州。地球也有呼吸,每年叹气一次。有一本清朝人写的书,书的作者曾经实地看过,地球的呼吸在新疆,塔里木有个洞,每年清明一定的时间,如人叹气一样,发出声音,并由洞里吹出风来,无论人畜,如果遇上这股气,就化掉了,连影子都找不到。这股气吹出去,经西伯利亚等地,经过二十四小时又回来了,就像人吸气一样,吸进去,然后又安然无事了。笔者有一位记者朋友,他告诉我在西北甘肃省天水市和甘谷县之间,有个李家台子,过去叫高老庄也就是猪八戒当年的岳父家,是唐僧取经路过之地,附近有座道观,(庙)观后是山,叫小崆峒,山的悬崖上有一个洞,洞口有一人多高,有时有风吹出,道士用一竿红旗吊到洞口插试,在无风的天气里,有时会看到红旗被洞里吹出来的风刮得飘起来。道士说是有大蟒蛇在里面吁气,但道士以及老道士都说并未见过大蟒蛇,以理而论,蟒蛇只吸不吹,而且能把红旗吹得飘起来,那条蛇有多大呢,何况冬天也有风吹出,更与蟒蛇不相干了。还有被称为“状元县”的甘肃会宁县,县内有一座桃花山、山上有洞,也被封了起来,因为据说能通四川峨眉山。南京市附近有座宝华山,过去有个皇帝在那出家当和尚,所以庙宇规模特别大,山上有个洞,叫黄龙洞,笔者有位朋友去看过,深不见底,走进20多公里就不敢再走了,据说也通峨眉山。

安徽有洞通长江,全长300里

最稀奇的要算安徽合肥附近的鸭池山上的鸭池洞了,它位于合肥之东,庐江县之西,山顶有一个石洞和一个石池,显示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那洞是地球的一个汗毛孔,那永不干涸的石池里的水,是汗毛孔里流出来的。那洞曾有人点火把进去看过,斜口向下,深不可测,后来知道它通向长江,因为附近陈家养鸭,鸭群中有只老鸭,很精明,乡下人有句俗语,三年的老鸭精似鬼,正因为精似鬼,所以每次准备杀它,它就先飞走,它会飞,有一次陈家突然来客,这只鸭立即向外跑,陈家人追出去它已展翅飞起,追者不舍;看你飞到哪里去!它飞到水塘里停下来,一见主人又追过来,知道大劫难逃,拼将一死以求侥幸,便向那山上的洞口方向飞去,追者更加不舍,反正山不太高,地形又熟,追到半山腰,眼睁睁地看那鸭钻进洞里去了,只得气急败坏,满头大汗而归,以后天天去洞口探视,十几天后,那鸭探头出来张望,见主人仍不舍它,便嘎嘎叫了三声又进去了,陈家是过去所谓大户人家,几代人都读书,这时兴趣转移到洞的深度了,而且分析认为,鸭既然还在,说明洞里无危险,于是准备了十几支火把,六七个人一起进去,还带上干粮和水,进洞后还有鸭粪便,还有鸭吃剩的鱼、大家更为振奋,努力向前走了好几天,发现了鸭,鸭做梦也没想到主人会追到洞里,但鸭并不惊慌,只是保持着不被人捉住的速度,且飞且走,好像引路一般,不时回头嘎嘎几声,赶着赶着,前面豁然开朗,走到头了,却是滔天大水,原来是到了南京市的长江边。

陈家人丁兴旺,现在还有四个兄弟在原处务农,他们的父亲叫陈克腾,快七十了,经常津津乐道此事。

鲁迅说懂得中国道教者,懂得中国大事

可见地球内部的奥妙,人类知之甚少,唯有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道家的《五岳真形》这部书,古古怪怪,人看不懂,画的尽是洞,而且洞洞相连,道家认为地球是个活的生命,从夏至二阴生以后,渐渐吸收各个星球放射出的能量,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到了冬至又开始外放,并说地球射出热能可达到高空九万六千多丈,相当于现代科学所说的游离电子层。可见,现代科学对大自然所了解的,中国道家早就说过了。晋代的著名学者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说,天地是一巨大系统,人体好比另一具体而微的天地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换与转化的联系,人的系统具有大系统的基本属性,故称人体为“小宇宙”,“小宇宙”既具有大宇宙的属性,必在许多方面受其影响,因此,小宇宙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宇宙来调节,对此,鲁迅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如前所述,(《鲁迅全集》第三卷)中,有这样的话:“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苏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事。”在《致许寿裳》一书中,鲁迅又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医药化学、物理,乃至光学、声学、道家著作无不涉及者,《庄子齐物论》中,谈及天籁、地籁、人籁,此后这些名词遍及于诗词歌赋中,元朝的白朴、清朝的朱彝尊,先后著有《天籁轩集》《天籁集》,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有“鼓角凌天籁,关山倚月轮”之雄文豪句,陆龟蒙诗集中有“唱既野芳坼,酬还天籁疏”之丽句佳词,所以,鲁迅说要懂得中国大事,必须懂得道家思想及其学说。鲁迅所谓的大事,当然是指人事,而人事之大者,莫如生死,生死之可缩短与延长有许多因素,声音便是其中之一。现代人都已了解噪音达成到一定分贝时,对人体健康即有危害,据2001年11月17日《参考消息》引[路透社伦敦11月13日电]称噪音不但是高血压的温床,而且有增加患心脏病之危险。

杀人的琴声

我们看武打影片时,往往能看到一个场景:一批雄纠纠的武士,杀人一座楼台,而楼台上只坐着一个素衣霓裳的美妙女郎,她手无寸铁,面前只放着一张七弦琴,武士们离台百尺,即不敢越雷池一步,外行者认为英雄难过美人关,可能是怜香惜玉,不愿叫她“一点香魂坠玉楼”,而内行人则知这批纠纠武夫,嗜血成性,那里会有温存之心,他们之所以裹足不前者,是不敢也。果然,相持片刻,那女郎忽然笑靥如花,一双纤纤玉手,向那七弦琴上抚去,叮咚一声,琴声起处,武士们一个个双手抱头,眼晴暴出,两耳流血,倒排般地扑向地下,犹自挣扎不已。琴声展示了它不为人可见的“声音杀人”的功力。看过此类片的人,大多称赞导演和作家的想像力太丰富了。

琴声引来仙鹤

其实,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笔下,就有过类似的记述,不过那是史实,不是艺术。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是千古不朽之作,从无人怀疑其有不实之词,并认为《史记》这部书,不可以增减一字。增一字则嫌多,减一字则嫌少,就像宋玉描写那东邻的美女一样;增之一分则过高,减之一分则过矮,擦胭脂则嫌红了,擦粉又嫌太白了,真是美到了极点,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如此。下面让我们看他对声音威力的描写,作为对这段古典文学的欣赏,笔者不想掐头去尾,现原文照抄,并附之以白话翻译,“……平公日: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午。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日:音无此最悲手?师旷日:有。昔者黄帝合鬼神,今君德义簿,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日: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廓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听者或凶或吉,夫乐不可妄兴也。”

琴声引来大风雨

翻成白话文是说:古时候晋国有个国王叫晋平公,他向一位名叫师旷的乐师说,我平生最喜欢的就是音乐,我很希望能听一听你弹琴,乐师师旷不得已,只好抚琴弹奏起来。弹奏第一遍时,有十六只黑色的鹤聚集在回廊及门前,弹奏第二遍时,所有的鹤都伸长了脖子大叫,舒展开双翼而飞舞。

晋平公大为高兴,特地站起来敬师旷一杯酒。回到座位上以后,又问:“还有没有比这支乐曲更为动人心弦的音乐?”师旷说:“有的,那是从前黄帝时用以大举合祭鬼神的音乐,您的道义修养还不够深厚,还不足够欣赏这种乐曲;听了以后,将会遭致败乱之灾的。”晋平公说,反正我的年纪已老了,所能爱好的也只有音乐了,我还是希望能够听到这道乐曲。师旷不得己,只好抚琴弹奏起来。弹奏第一遍时,有白云从西北方涌起,弹奏第二遍时,大风突然而起,大雨随着而来,揭起回廊屋面上的瓦片,左右的侍从都奔走逃命去了,晋平公也怕得爬伏在回廓与正屋间的地上。晋国从此发生大旱灾,三年之内寸草不生。

欣赏音乐,有吉有凶,这就是音乐和人性相关的,而心性又和自然的本质相关的道理。由此可见,乐曲毕竟是不可以随便制作的。

五音关系到五脏的病变

下面还有一段太史公司马迁的评语,讲到“五音”和人的“五脏”的关系。原处照抄:

太史公日:“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

这一段讲到我们五脏和五音的关系,关切到每个人的养生和保健,关系到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所带来的运势之好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因果观,一切都是从“物”上来讲的,而就姓名学来说,这就讲到每种声音经常在我们耳边震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结果。

声音怎么能对人起这么大的作用呢

请再看司马迁的论述。他在这篇乐书里,又进一步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真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接下去司马迁便讲到人和天的关系了,他说:“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影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这一段用白话来说就是:凡是音都是由于人心有所感发而产生,而自然的天的本质与人的心性又有可以相通的地方,就如影子一定像原来的形体,回响一定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为善良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酬,行为邪恶的人,上天也一定给予灾福的惩罚,这是非常自然的事。

司马迁这一段,正好解释了孔子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语,孔子肯定了这个因果关系,但是孔子没有细说原因。司马迁把原因说出来了,因为人和天是相通的,就象影子和身体一样,司马迁说这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说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宇宙大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那么宇宙大自然的法则是怎样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端倪呢?让我们古今对照着来谈:[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文章](作者:阿伦·弗鲁德)文章指出,大自然有其特殊的平衡,不管你怎样人为地干预,它总是保持这样平衡不变,作者阿伦·弗鲁德说:“就像我们在细胞,因特网中看到的一样;说明自然界在运转其各种各样的网络时,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它对其中大部分网络使用同样的蓝图。”就是说,大自然要保持所需要的平衡。这是大自然的需要,需要就是法则,故而司马迁说,比自然之理也。为什么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呢?自然法则就是如此,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更清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儿有余了,那儿不足,天就要把那有余的损掉一些,以补不足的那方面,而“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贪心重,富人不但不补一点给穷人,相反还要损那不足的,来补他有余的,这就和天道相反,所以天要惩罚他,要损他。一切都是自然法则。大智慧者明白此理,愚者则造出神鬼来吓人。

天的法则是这样,而人是和天相通的,没有一个绝缘体来隔离,所以就不要背天行事,你和天同步了,当然万事大吉。晋平公他的道义还不够高,他还没有资格去听那一种音乐,倚仗自己权势,叫师旷来弹,结果是合了中国一句俗话:强求必有天灾。为了听一支乐曲,使整个晋国大旱三年,这个代价是太大了。但也给后世之人上了深刻的一课。现在回顾一下前文,然后,以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古籍书上的一些奇异的记载,就知道古人对历史记载特别像《史记》这样的权威历史著作,更是重视调查事实的。中国文化能上溯到五千年前,历劫而不衰,其强大的生命力即是基于忠于事实,有根有据,有事有理,有相有体,而绝不是图眼前之浮名,附和众议,人云亦云,以致时代一变迁,其文章即成垃圾。唯其如此,故中国之文化才能弥久而常新。前文引用《史记》乐书所记晋平公听音乐的掌故。为什么一种琴声使鹤闻声而来集,又鸣舞于廊前:为什么另一种琴声能引起白云从西北而起,大风雨随之而至呢?现在人都知道“共振”和“谐振”是振荡频率相同的原因;也知道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的科学道理,但也有不少人虽天天看电视,听广播,却未必知道图像和声音是如何传来的。

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应声现象的存在

前文提到中国古代的五音是宫、商、角、徵、羽,现在我们且看《梦溪笔谈》里,是怎样通过实验而证明“应声现象”,亦即“共鸣现象”的存在,先写原文,后写译文,以便读者在见到科学实验之同时,亦能同时欣赏古文之简练。因撰写此文作者沈括,不但是北宋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对沈括的评语)。[原文]应声,“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却不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谓之正声。”[译文]:琴瑟的弦都有相应和的音,宫弦就有少宫相应和,商弦就有少商相应和,其余的都相隔四根弦互相应和,现在曲子中要有应声,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要想知道某一根弦的应弦,可以先把各条弦的音(依五音声陪)调准,然后剪纸人放在这根弦上。这样一弹它应弦,纸人就会跳动,弹奏其他弦,纸人就不动。如果琴弦的音高都相同,即使在其他的琴上弹,这张弦上应弦同样也会振动,这就叫做“正声”。

运用技巧可以让四大天王弹琴

自然界有许多现象,没有明白人来解释,往往就被迷信神鬼者附会到神鬼身上去了,比如上面讲的“应声”、“共鸣”现象,假如哪个庙里菩萨手上拿一张琴,(各大寺院的天王殿,东方持国天王手上就拿着琴)而那张琴是有弦的真琴(庙里都用假琴代替),恰巧附近有人在弹琴,引起了菩萨手上那张琴的“应弦”发生共鸣,那马上就会引起轰动,菩萨弹琴了!菩萨显灵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乎,你要说那是假的,它真有那个现象,如果你说不出那个现象的原因,你就阻止不了这个传言。更有甚者,假如一个迷信活动者,有此知识,并掌握其技巧,他就可以来个“特异”表演、用两张琴,先把各弦之音调和,剪一纸神加在一张琴的“应弦”上,放在表演台上,然后他向观众说,他的琴声可以引来神鬼,让神鬼附在纸神上跳舞,他还有胆量请任何人来监视。于是他操起另一张琴,拨动那根能引起应声的弦,果然,随着悠扬的琴声,放在表演台上那张琴上的纸神,就随着应弦而跳动起来。观众会看得目瞪口呆,大师立即身价百倍。可惜,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共鸣与和声。)这一篇中所说,“世之乐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可见,自然之奥妙无穷,它所蕴藏的能量更是无限,只看人类能不能利用它了。就声音之力量来说,如能谋求与之谐振,大则可使风雷激荡;小则可隔屋传音,至于震动血脉使身体健康;声波传递打通信息管道,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排除障碍,排除困难,而走向顺船顺水,其切实可行之方法,便是在时刻被人喊来叫去的名号上去进行调整了。此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学以致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