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魅力教师的修炼
11243400000002

第2章 爱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教师要爱护自己良好的形象。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良好形象的教师,是很难建立起威信的。当然,我们这里讲述的形象并不单单是指穿着打扮之内的外在形象。过去曾见过“咱们可不可以不收礼”的文章说,近几年,普遍存在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的现象。每逢过节,或教师家有红白喜事,或学生想调换座位,或希望教师能对某个学生尤其关照,或能安排某人当班干部等等,一些家长就会给教师送礼。表面看来,这种请客送礼办招待乃是平常小事,于情于理且合法也不违规,是家长对教师的尊敬,不容置疑,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却十分严重。其理由如下:

第一,学生万一知道教师对于家长的礼物经常接受,就会在他们心目中形成“腐败教师”的印象,对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影响,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形象,从而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常常接受家长的礼物,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产生一种错觉——教师是索取“东西”的,教师的品德并不是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尚。一些表现差的学生可能会更加毫无顾忌,可能会故意找教师麻烦,使教师的“崇高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成为过眼云烟。一般而言,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师,是春蚕,是蜡烛,教师有的只是奉献,丝毫也不会索取。但是当失去这个光环时,学生可能会向另一个极端走去,从此向自己曾经崇拜的教师投去蔑视的眼光。那么,今后教师就很难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

第二,假如学生知道教师常常接受家长的礼物,就会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最后就会人人反感,整个班级集体风气就会恶化,学生学习成绩也难免下滑。

古往今来,教育大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尊”源于“道”,“信”源于“法”。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他们的从众心理特别强,很容易学不健康的东西。有的学生喜欢吃最好的、穿最酷的、看最靓的、玩最刺激的,再加上好奇心重,他们会去猜测,给老师的礼物谁的是最重、最好的,不但同学之间的攀比形成了,还给了捣蛋的学生品头论足的话柄,给了不明真相的学生胡编乱造的材料,导致整个班集体的不正之气。现在最敏感的社会话题之一就是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对于目前这些敏感问题,教师应科学地、恰当地给予处理,摆正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家长和学生能够体谅教师,相信教师,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作为教师自身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增强自己的教学艺术,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争作专家型教师,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

即使社会上对教师有许多不良的印象,目前消极的印象莫过于“眼镜蛇”了。然而这一印象是出自教师的自我批评或自嘲,还是公众不满情绪的一种诠释,不易断定。但是,就整体而言,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们对教师的整体印象还是积极的。我国悠久的尊师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在古代,自荀况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以来,教师一直备受尊重。教师的社会形象会随着社会对文化态度的不同而不同的。当一个社会中文化的价值被贬低时,教师的地位和形象就会下降。曾经出现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降到极低的现象,那时教师连自尊都很难谈的上。在近三十年的时间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体上,教师职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职业。在这一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果仍然用陈旧的价值观念去看待这一职业,在业内,难免显得不知自爱,在业外,也显得若非狂妄便是无知。

近些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倡导尊师重教。随着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如果说在社会上,教师留下了如“眼镜蛇”之类的不良印象,那也是教师自身造成的。公众对教师群体的印象来自对个体教师特点的概括。虽然这种概括并非科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本身的某些特点。

(二)廉洁从教

在现代经济社会,教师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途径,增加自己的个人经济收入,这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就像古人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家规定的工资,其次是所在学校给予的各种津贴,其他部分可能是通过为社会提供各种有关的服务而得到的合法收入。假如一个教师拦路抢劫或者敲诈勒索,显然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目前也并非没有,但从整体看,并不是很多。而且,万一有了这样的行为,并被发现,就会很快受到法律的制裁,被逐出教师队伍。所以,教师的形象并不会被这样的人造成实质性的危害,社会和公众也不会把这样的人看成是教师的主流。

真正给教师的社会形象造成危害的,是教师“创收”的某些手段。这些手段五花八门,但影响最坏的主要分两种。一是补课。课堂上不讲,课后让学生到自己家里给学生“补课”的事,近几年来,在多数学校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行业潜规则”。这些情况大部分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城市中学,尤其高中,更为突出。农村中学不太多见。原因很简单,农民经济拮据,即使拦住了路,也抢不到钱。如果社会对于这种情况也不予激烈抨击,那反而就不正常了。此外,还有其他更富“人情味”的手段——收礼,严格地说,是索要礼物。如今的家长,迫切望子成龙,总希望教师给予自己的孩子高度的重视、特殊的照顾,送点礼物给老师也算是合情合理;对于教师来讲,“拒之不恭”“笑纳”似乎也很正常。但是,问题是,教师对送了礼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没有送礼,或者送不起礼的学生又怎样对待呢?这样以来,教师“收礼”并非被动的,多少有点索取的意味,因为其中的潜规则是根据“礼”来对待学生的。

学校的中心是教学,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这个道理是人人明白的。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上好课,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这些责任和义务赢得的回报是国家供给的工资,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超越了底线,就是不知自爱了,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三)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和风格

教师要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不断向专家型教师靠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纵观那些富有威信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在大家眼中,他们就是专家型的教师。但是,就他们而言,他们本身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而是为了获取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换句话说,是在追求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专家型”教师的称号,也是社会公认的,而不是他们自封的。

教育家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教育家不但是社会公认的,而且是历史公认的。随着历史变迁,无数当代的“名人”也许会销声匿迹,尤其是那些图得虚名之徒,对于历史的审判,在世的显赫是无法逃避的,但是,真正的教育家,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最终入圣者之列。像孔子,生前曾如“丧家之犬”,死后历经数千年仍被奉为“万世师表”。人是早晚要死的,自身所具备的一切个人价值都将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灰飞烟灭。然而,万世流芳的是真正有利于社会的事业和功绩。

(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