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美德:一束鲜花
11243200000037

第37章 自学成材苏阿芒

苏阿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原名叫苏承宗。可是,他虽有如此成就,却从未上过大学,这多少有些惊人。有人说,他的成功简直就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奇迹。

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天津生活。五岁的时候学了日语,九岁的时候学了英文,十四岁的时候又学了俄语。后来,他总共掌握了21种外语。可是,他全部靠的是自学成才。于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学校呢?在学校学习,不是对他更有帮助吗?

其实,苏阿芒也想去学校上大学,1953年的时候,他在广东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外语系。考了三次,全都落榜。他的父亲十分郁闷,明明成绩就很好,为什么学校不录取呢?父亲带着疑惑找到了学校的招生办问其原因,才知道虽然阿芒三次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但是却因为他父亲有“历史问题”导致政治审核不过关,所以,阿芒就这样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父亲听后十分气愤,当场脑溢血身亡。显然,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苏阿芒被永远拒绝在了大学校门的门外。但是苏阿芒并不气馁,他始终用一句话来鼓励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父亲死后,苏阿芒家境也跟着窘迫了起来。苏阿芒没有了闲钱买书,于是,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以此学习。没有外语老师,阿芒就没办法练口语。苏阿芒机灵,他就跑到住在天津的外国侨民区,找各种机会跟“老外”尽兴对话,以此来练习自己的口语。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外语越来越精湛。不仅能写,能读,还能说。他总是同时学很多门外语。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多学一点,就是给自己未来的路多开了一扇窗。正是这一股信念,让他坚持不懈地自学。

他对于学习的痴狂让他几乎忘记打理自己。不管吃饭,走路,还是做别的事情,他的嘴里总是念念有词。大家都说他像神经病,都取笑他,他也毫不在意。因为他始终记得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过,由于太过于刻苦用功,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但是他挺过来了。

1956年,他开始用外文进行创作,其中有20多种语言,也完成了大量作品的翻译,发表在五十多个国家的报纸上。

苏阿芒虽然经历了万难才有所成就,但是阿芒却从不后悔自己受的苦和罪。他的爱国情怀,充分表现在了他创作的一首名叫《我爱你,中华》的诗歌里。

苏阿芒的成就,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他先后被吸收为国际世界语协会驻华代表,被聘为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特邀国际世界文学季刊《世界文化》撰稿人。后来,美国、英国、荷兰、瑞典、捷克、意大利、新西兰和日本,都通过媒体介绍了他的事迹和作品,其作品在世界赛诗会上获奖,他将巨额奖金捐献给了亚非和平会议。自此他的影响在欧洲更为广泛,维也纳世界语博物馆里,还竖立着他的半身铜像。

然而,“文革”的到来,让苏阿芒进入了监狱。1978年的时候,他获得平反,从监狱里被放了出来,重回文坛。多国文学界都派人来看望他。1979年,苏阿芒出席了全国文代会。其间,还被选为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苏阿芒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阻碍,以及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将苏阿芒给击败。苏阿芒反而越战越勇,永不言弃。在他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获得了成就。他的成就全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他这种不怕困难,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