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进取心:穿越大海的海鸥
11242800000030

第30章 海迪精神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她5岁的时候,一场大病使她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更让张海迪的家人悲伤的是,医生们一致认为,像她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很难活过27岁。

面对死神的威胁,已经长大成人的张海迪也一度情绪低沉,但她并没有沉溺在悲观中,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后,更加珍惜分分秒秒,准备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因此,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事。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

1970年,张海迪随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亲眼目睹了当地群众因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于是,张海迪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人体模型和药物等,然后开始苦学起来。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的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来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的学习和研究,张海迪掌握了一定的医术,已经能够为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进行诊治。在插队落户的十几年中,张海迪先后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

后来,张海迪又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等人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等人的写书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道路,用自己手中的笔塑造美好的形象,以此启迪人们的心灵。伴随着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的问世,张海迪——这个光辉的名字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绝顶》,更让她在文学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张海迪还在读书写作之余临摹名画、学识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演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张海迪帮助翻译上面的说明文字,但张海迪却看不懂。看着这位老同志离去时失望的样子,张海迪心里难受极了,她决心学习英语。从此,她家的墙上、桌上、灯上,乃至她的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家里要是来了会点英语的客人,她都要谦虚求教。经过七八年的艰辛努力,张海迪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的一部长篇《海边的诊所》。当某出版社年过半百的总编从她手中拿到译稿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这以后,张海迪又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还随时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就是张海迪。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勤奋,以及一颗赤诚的心,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了多少,而是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无私地奉献了多少!这就是海迪精神为什么能够一直在神州大地上到处弘扬的原因。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无私奉献”,短短四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当一个人把“无私奉献”当成自己座右铭的时候,他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张海迪虽然遇到了很多的不公平,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坚强,而终没有被生活所带来的磨难所打败,甚至比正常人做得更优秀,更出色。张海迪阿姨是个伟大的人,她努力地克服着困难,顽强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们应该向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