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进取心:穿越大海的海鸥
11242800000011

第11章 肖邦

肖邦是19世纪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肖邦的父亲尼古拉·肖邦一生坎坷不平,从贫困的农家子弟走上一所寄宿中学的讲台,经过了漫长的道路,尝遍了人生的艰辛。为了下一代不再步自己的后尘,他对儿子的期望很高,也很现实。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有个好前程,得到一官半职,直至能当上部长、总统。为此,父亲加紧了对儿子的早期教育。

然而,令父亲大为失望的是,儿子并没有按自己的愿望发展,而是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爱好。一想到音乐家常常与贫穷为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过着乞丐一般的生活,父亲实在难以接受。他无法想象儿子将来也要走这条寒酸的人生之路。于是,他极力想把儿子的爱好引到自己期望的方向上来。

但是,不管父亲怎么引导,小肖邦除了音乐之外,对其他都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现实,父亲失望之余,不得不冷静下来,进行了一番思考。他发现,儿子对音乐非常敏感,投入的热情也十分高,经过音乐老师的鉴定,是块搞音乐的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决定顺其自然,不再反对儿子学音乐了,改为全力支持。

为了给儿子学音乐创造条件,肖邦7岁时,父亲给他请了一位音乐老师,即捷克音乐家阿达贝尔特·兹尤威尼。在这位老师的严格指导下,肖邦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钢琴演奏水平很快就达到了一个喜人的高度。

1818年2月的一天,8岁的肖邦在华沙进行首次公开的演奏。华沙是一座音乐之城,经常举办音乐会,能在音乐会上赢得观众的青睐很不容易。当小肖邦出现在台上时,观众们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一些评论家则认为让这样小的孩子在这样严肃的场合演奏,简直是儿戏,是极不负责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想到小肖邦会演奏成什么样。

然而,当神情严肃的小肖邦坐到钢琴前,把双手放在琴键上,弹响了第一个和音,那准确无误、富有感情的表演立即令观众耳目一新。当小肖邦演奏完毕跳下台时,台下顿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几位评论家也激动不已,其中一位甚至说:“我活了这么久,还是第一次听到一个8岁的孩子演奏出这么好的音乐。”

对小肖邦的首战告捷,最高兴的还是他的父亲。他从儿子的表现中看到了希望,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

14岁时,肖邦拜当时波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爱尔斯纳为师,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作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7岁时,他进入爱尔斯纳担任院长的华沙音乐学院正式学习音乐。从此,一颗音乐新星冉冉升起,照亮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如果小肖邦按照父亲设计好的前程,按照他的意愿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当个小官员,平平淡淡地过一生,而波兰就少了一个音乐天才。其实,兴趣和爱好往往代表着天赋和秉性,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通过不断的努力,下一个天才可能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