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11238700000018

第18章 培养科学合理的预习习惯

所谓科学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预习可以昂自己发现疑问,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

有一个学生原来听课很吃力,课后要花大量时间看书,还要不断地求助于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的效率也很低,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精神压力很大。不久,老师发现他在学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情绪也大有好转。后来,在他的总结中找到了答案,他说:“20分钟的预习,改变了我的学习被动局面。”

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自己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养成了科学合理的预习习惯,就可以抓住提高成绩的关键。

生活实景:

梅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段时间她特别的郁闷。因为,上课时很多同学都能积极的回答老师提问,而自己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像个哑巴一样。碰到老师提示说在书上哪一页时候,梅子要花费很多时间在书本上寻找。

有一次下课后,她就拽住要出去玩的同桌诉说原因并求帮助。同桌佳佳听后说:“你和我以前的情况差不多。不过我还能大概记得一点点老师提的问题,要我说的很具体,还是很有难度的。”

“那后来呢?后来你怎么能回答得上老师提的问题?”梅子颇为着急地问。

“后来,我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是我的预习功夫没有做好。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恩格斯也曾说过‘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

……

“得了,你就别说这些了,赶紧说解决的办法。”梅子着急地打断佳佳的话。

“其实只有对课上所学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学习上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前进行科学的预习。”

“我也知道预习很重要,而且我每天晚上都会对将要上的新课进行预习。但是,到了上课的时候,又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梅子问。

“我不是说了嘛,需要科学合理的预习,你的预习方法肯定有问题。别着急,我把老师教给我的方法给你看,都在我的笔记本上记着呢。”佳佳很是得意地说着,因为他已经掌握这套方法,而且已经养成这种未听先知的习惯了。

梅子急切地看了佳佳笔记本上记下的方法,并按照这种方法去做预习,果然效果大不一样。每次上课,梅子都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而且还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期中考试,梅子和佳佳的成绩分别占据了班里的前两名。

可见,预习对听课的影响很大,但预习要讲究方法。盲目的预习不能抓住要领,反而会像以前的佳佳那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降低了听课的效率。因此,我们都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预习习惯。

细节感言: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属于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这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又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预习的好处很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前不预习,对所学内容心中无数,是很难提高学习(听课)效益的。预习能够使我们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听课时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果。同时,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

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就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预习,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1.先将教材粗略地浏览一下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重要的地方和疑难之处做上记号,以便第二天上课时,集中精力去听这些疑难问题。这是预习的准备阶段,不可忽略。再是解疑。通过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尽可能将疑难问题搞清楚。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色笔在课本上初步勾画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2.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做点批注。

3.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预习可适当地做些练习题,以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

注意:预习的目的是通过提前了解老师要讲授的知识,熟悉有关内容,了解重点难点所在,以便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听课时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