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11238700000012

第12章 平等对待每门功课,学习不偏科

现在很多学生偏科,造成偏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也有的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反感。在反感情绪支配下,思想不能集中,反应比较迟钝,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抵触情绪愈加强烈,造成恶性循环。

真正的偏科是指某几门科目掌握得很好,甚至在全班或全校都是名列前茅,但某几门科目却处于中下水平或更低。由此可以看出,偏科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有些同学对某几门科目不感兴趣,用在上边的时间不多,而在那几门感兴趣的科目上肯于下工夫,结果就出现了成绩不平均的现象。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只有先解决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偏科问题。

生活实景:

斌斌是一位初二的男生。在学校里,斌斌这个孩子各方面表现都挺不错的,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好。和其他同学相比,他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也不错。但是从较高要求来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他的学科发展不平衡,文科类的语文、政治相对来说要弱一点。

在妈妈的眼里,斌斌从小数学就特别好,喜欢动脑筋。不用家长督促就能自觉地学习。有时候,难题攻克了,他挺有成就感的,就表现得非常高兴。

他平时在家的时间,花在理科上的时间比较多。语文、政治等就很少花工夫了。考前突击一下,成绩也不太理想。看他的作文,干巴巴的,写不长。老师也找他谈过,让他多把时间、精力花在薄弱学科上,但是效果不大。

有时候妈妈让他多花些时间在语文上,他就向他们“摊牌”,说就是不喜欢语文,对这门学科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不如做数学题有劲!

这种现象在学校普遍存在。中学生有了越来越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喜欢上的课就好好学,不喜欢的就不爱学;对学科喜好的不定性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上学期特喜欢历史,这学期最喜欢地理。有些中学生,或出于智能方面的原因,或出于个人的兴趣,甚至出于对个别任课老师的偏见,而产生偏科现象,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某一学科的知识断档。等到升学考试时,才发现自己陷于被动境地,悔之晚矣。

幸亏他的妈妈及时发现了这一点,他的妈妈找了些机会,跟他谈了两次。向孩子明确: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出发。也许最初的学习中兴趣是最佳的诱因,但当学生步入中学阶段,他应该有较为全面的学科意识了。毕竟,思维是全面发展、互相促进的。

他的母亲并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反复强调“偏科”这个概念,这样就会在他的心里不断强化。让他认定“我这个学科是学不好的”。这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了。斌斌妈妈的做法是,佯做不知,找出他在这个学科上的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两点,进行鼓励,让孩子觉得,“我在这门学科上也有过人之处”。

斌斌的作文内容比较贫乏,没有文采,但也有好的地方,就是思路非常清晰。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妈妈经常肯定他,慢慢使他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学好这门学科”。斌斌的妈妈还通读了孩子不喜欢的教材,从生活中,如报纸、杂志、电视、期刊中找到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东西拿给孩子看。培养他的兴趣,言语中也与他相谈,让他感觉学有所用。关键要让他感到语文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战”性,也很“有劲”。

渐渐的,斌斌的偏科问题在逐步减弱,后来语文还考了110分的好成绩。

细节感言:

偏科是中小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有些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得非常优秀,可以用“极具天赋”来形容,但在另一领域却表现平平,有的甚至毫无学习能力。这是能力导致的偏差。但是很多时候,造成偏科的现象,最初都是由兴趣导致的。偏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甚至放弃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学习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来自孩子自我的学习态度。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偏科现象较为普遍,中学生尤其突出,如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等。改变学生的偏科现象,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要改变学生学习中的偏科现象需多方努力,作为老师家长,有权利,也有义务来纠正学生中的偏科现象。

针对偏科现象,大人们要讲清其危害,要教育孩子,使他们认识到,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应该掌握的最基储最必要的知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家长老师,要常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发现孩子出现了偏科现象,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对策。可通过个别谈话等方式,必要时还可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给有的学科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学科竞赛、举办讲座,请有关专家或学者作报告、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参观访问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及时纠正偏科倾向。如果学生偏科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偏”之太远,以后将很难补救,因此,纠“偏”一定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