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11238100000015

第15章 结语

最后的这两部分表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对印度洋周围各国的认识停滞不前,忽鲁谟斯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而已。但郑和船队在上述海域的出现,给许多港口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从中文以外的文献中得出这种结论。比如:皮埃尔·巴尔蒂尤斯(Pierre Bartius)写道:“有几次中国为了购买熏布所需的香料,向忽鲁谟斯派出了由40艘船组成的船队。”

达·克鲁兹(Kaspar da Cruz)也间接地提到:“庞大的中国船队”在斯里兰卡附近的浅海水域消失了。一些人则报道了中国船队在古里等地的航行情况。

有关中国航海史最夸张的一个版本出自加西亚·达·奥尔塔(Garcia da Orta)。他不仅重申了锡兰山事件,而且还提到了忽鲁谟斯。他记载说:“中国人很久以前就航行到了这块土地(即西印度洋)。当地无知的土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习法律和习俗。中国人乘着如此大型的海船,用这种方法航行。如果你有耐心,我将娓娓道来。这些故事虽然与我们的话题无涉,但对你来说可能意味无穷。”他接着说道:“我知道到航行至此的中国海船数目,我数过前往忽鲁谟斯并在他们书中记载下来的那些海船的数目,共有400艘海船驶入了加隆岛港口(现叫霍尔木兹)。据他们的书中记载,有200艘船在奇拉姆(Chilam)因触礁而沉没……。”

中国人在明初下西洋的故事始终激发着作家和学者们的想象力。在明朝的一出戏中,郑和征服了苏禄群岛及其周边属国。在清末的一部长篇小说中,说郑和通过了苏伊士运河。在现代中国喜剧和其他流行剧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类似主题更是比比皆是。郑和下西洋的电影业已出现,还有专门为他撰写的航海日记,在英特网上也有对他进行的各种评介。西方作家也对郑和充满了敬意。最近美国学者乐一露(Louis Levaths,又译作李露烨)在她的《当中国称雄海上》书中,根据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描述了他下洋的航线,但此书带有浓厚的想象色彩。在中世纪晚期,虽然忽鲁谟斯不太引起上述的西方人的关注,但当大家在研读马欢、费信的著作,刘家港和长乐的碑文,以及《明实录》中的各种记载之后,人们仍在撰写各种文章、小册子和献给郑和的剧本,致力于在中国和海外华人中提升郑和的名望和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