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11238000000023

第23章 寄生虫病

一、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又称囊虫病,是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在动物肌肉或部分脏器内寄生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猪、牛、羊、骆驼均可发生,其中猪、牛和骆驼的囊尾蚴均可感染人。当人吃进寄生有活的囊尾蚴的猪肉、牛肉、骆驼肉后,均可在人肠道内分别发育成有钩绦虫(猪肉绦虫)和无钩绦虫(牛肉绦虫),称为绦虫病。绦虫病人肠道内的成熟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孵化出六钩蚴,后者移行于肌肉组织发育为囊尾蚴。

近年来囊尾蚴病的发生率及感染强度大为降低,这是由于动物养殖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囊尾蚴在不同寄主间的传播途径。以猪囊尾蚴为例,由于生猪养殖日益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自由放养的猪越来越少,加之农村大都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人们的卫生习惯也在不断改变,生猪接触到人体排出的虫卵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生猪养殖周期大为缩短,囊尾蚴的体积也有变小趋势,小若大头针头的囊尾蚴时有发现。这些变化容易使检疫人员产生麻痹心理,在检疫过程中极易被忽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猪囊尾蚴

是猪有钩绦虫的幼虫,呈椭圆形,大小由芝麻粒至绿豆大,呈白色半透明的包囊,囊内充满半透明液体,囊内壁有一白色头节。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心肌、咬肌、舌肌、肩胛外侧肌、腰肌、股部内侧肌和横膈肌,较少见于脑及其他实质器官和组织。在感染强度较高时,体壁脂肪组织内的肌层、甚至蹄部筋膜处也有发现,俗称“米猪肉”。死亡后的囊虫发生钙化,呈黄白色,质地坚硬。人吃进活的猪囊尾蚴后可得绦虫病,也可得囊尾蚴病。

(二)牛囊尾蚴

牛囊尾蚴是牛无钩绦虫的幼虫,大如黄豆,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囊内充满液体,外观略呈淡黄色的半透明状,囊内壁有一白色颗粒状头节。寄生部位与猪囊尾蚴病基本相同,在实质器官、淋巴结和脂肪组织中极少见到。一般情况下感染强度都较低,多为个别虫体散在性地分布于肌肉组织中,故宰后检疫时很少在肌肉的每个切面上发现。牛囊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较猪囊虫为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虫体外围的结缔组织包膜显著增生,囊泡硬而不透明,虫体发育不全;(2)虫体发生坏死崩解,包囊内充满淡灰绿色脓样物;(3)发生钙化;(4)虫体坏死消散,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牛肉囊尾蚴感染程度轻,所以在宰后检疫时应注意适当增加检疫部位和肌肉切面,以提高检出率。

二、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也称弓形虫病,是由冈地(龚地)弓形体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弓形体的宿主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已证实有100多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本病。家畜中以猪较为多见,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病猪的肉、内脏、血液、渗出物、排泄物等都带有弓形体,健康猪可通过口、眼、鼻、咽、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胎盘等感染。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生,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夏秋高温闷热、多雨潮湿时多发。

(一)活畜检疫

感染后3~7d,体温可升高至40~42℃,并持续7~10d。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结附带黏膜,有的下痢。数日后病畜之耳部、蹄部、胸部、下腹部出现红斑,同时呈现呼吸困难(或腹式呼吸),呈犬坐姿势。此时体温多降至常温,随后上述各部位的红斑变为暗红色至黑紫色(发绀),有的病猪耳壳坏死脱落。怀孕母猪高热、食欲废绝,后肢无力,喜卧,数日后后肢瘫痪,流产或产出死胎或弱仔。病情轻的仅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耐过的病猪表现为咳嗽,后躯麻痹、运动障碍、斜颈、痉挛等神经症状;有的呈现视网膜炎、结膜炎,甚至失明;慢性者则变为僵猪。

(二)宰后检疫

耳根、腹下和四肢内侧皮肤有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有的切面有灰白或灰黄色的小坏死灶;肺脏充血水肿,呈淡红黄色,有光泽,肺间质增宽呈网状,切面有大量淡黄色透明液体或胶冻样物质流出,有时散在有灰白或灰黄色的小坏死灶,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黏液性泡沫;浆膜腔积水;脾肿大呈褐红色,有出血点,切面结构不清;肝肿大呈灰红色,肾脏质软呈土黄色,肝、肾表面有针尖到粟粒大小的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膀胱、胃底及大小肠黏膜有点状出血,胃底和回盲瓣附近有少量绿豆大小的浅表溃疡。

三、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严重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肠内(称为肠旋毛虫),而幼虫则寄生在肌肉组织中(称为肌肉旋毛虫)。在自然条件下,旋毛虫病见于猪、鼠、狗、猫、狐、狼等多种动物,牛、羊、马对旋毛虫病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免疫力。

(一)活畜检疫

旋毛虫病的严重程度与食入的旋毛虫数量有关。猪旋毛虫的症状分为肠内期、肌内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肠内期表现为非特异性肠炎症状,下痢、轻度发热、呕吐;肌内期是临床症状最严重的阶段,表现为消瘦、发热,眼眶周围水肿,喉炎,被毛粗乱;受侵害的肌肉因发炎而发硬、肿胀、疼痛,尤以运动、呼吸、咀嚼、吞咽的肌肉表现显著,故表现为呼吸、采食和起立、活动困难。恢复期通常于感染后6~8周开始,此时大部分症状消失,但肌肉僵硬、运动异常可能维持较长时间。

(二)宰后检疫

猪旋毛虫病的检查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显微镜检查法、集样消化法、血清学检查法等。我国《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的常规检查方法是显微镜检查法(也称压片法或旋毛虫镜检法)。现在有的地方使用的旋毛虫投影检测仪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投影显微镜。有研究者认为,镜检法能够检出的最低含量是每克肉含3个旋毛虫。这些感染强度很低的猪肉有可能引起人的轻微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以这种猪的肉残渣饲喂其他猪时,也可导致后者发生轻度感染。

镜检法分采样、观察、制片和镜检四个步骤:

1.采样 由胴体之左右横膈肌脚各采肉样1块,每块重量不少于20克。检样送检时需注意编上与肉尸相同的号码。

2.肉眼观察 撕去所采肉样之肌膜,在充足光照下用肉眼仔细观察,如在肌肉表面发现淡白色或灰白色微尘状小点,即认为可疑。用剪刀顺肌纤维在可疑部位及其他不同部位剪取麦粒大样品12粒(两块肉样共剪24粒)。

3.制片 将所剪肉粒分两排置于普通载玻片上,再盖上一块载玻片,压扁至半透明状。

4.镜检 将压片置于50~70倍的显微镜下或旋毛虫检测仪上观察。观察时从第一排第一粒开始,依次进行,之后再检查另一排,逐个检查完为止。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旋毛虫死亡后可发生机化或钙化,易与囊虫、住肉孢子虫及其它肌肉内含物相混淆,应注意区别。

四、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带科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牛、猪、马、兔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内脏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棘球蚴有细粒棘球蚴(单房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两种,其成虫分别寄生于犬、狼、狐狸、猫等动物的小肠内,孕卵节片被排到外界后污染环境(包括水源、食品、蔬菜、水果、用具等),绵羊、牛、猪及人等因误食虫卵而感染,其中绵羊的易感性最高。犬在本病的流行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宠物热的兴起,犬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应对此病给予足够的关注。

棘球蚴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在于棘球蚴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使其发生萎缩和机能障碍。多房棘球蚴还可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中,如同恶性肿瘤一样,所以危害远比细粒棘球蚴严重。

(一)活畜检疫

肝、肺等重要脏器寄生的棘球蚴数量多、体积大时,脏器实质严重受压而高度萎缩,可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一般无明显可见症状,时间较久则可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最后可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二)宰后检疫

棘球蚴可寄生于机体所有组织内,但以内脏较为多见,有蚴寄生的内脏或组织表面凹凸不平。细粒棘球蚴为单个囊泡状构造,内充满液体,形状一般近似球形,多房棘球蚴由数量较多的小囊泡聚集成簇而成,类似于葡萄。棘球蚴小者如豆,大者可达20cm左右,被膜薄,半透明,呈灰白色,囊内充满胶状液体。切开棘球蚴时流出大量淡黄色水样液,患部留下圆形空洞。将液体沉淀后用肉眼或在解剖镜下观察,可看到许多生发囊与原头蚴。

五、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是狗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羊、牛等动物内脏及大网膜、肠系膜等处所致的病。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牧草、用具等,猪、牛、羊等采食后,虫卵在肠道内释放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至肝脏,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再从肝表面进入腹腔,附着在肝脏、浆膜、大网膜、肠系膜等处生长。

患畜生前无明显症状,宰后检疫可见虫体呈无色透明的囊泡状,豌豆大至拳头大,内含透明液体,液体内悬浮有一带有细长颈的白色头节。寄生于内脏时可压迫局部组织形成深浅不等的凹陷,并引起受压组织萎缩。

本病须注意与细粒棘球蚴(单房棘球蚴)相区别。

六、住肉孢子虫病

是肉孢子虫寄生于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猪、羊、牛、马等多种动物都可发生。该虫在终末宿主猫、犬、人等的小肠黏膜内进行有性繁殖,排出成熟卵囊,被中间宿主猪、羊、牛等动物吞食后进行无性繁殖,侵入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纤维内,形成米氏囊(即住肉孢子虫)。带米氏囊的肉被犬、猫、人等食入而感染,如此循环往复。人在此虫的生活史中既是终未宿主,也是中间宿主。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发病率以4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

(一)猪的肉孢子虫病

一般情况下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1克重膈肌有40个以上的虫体)时可表现出衰弱、消瘦、跛行、肌炎、腹泻、贫血、后躯无力和后肢瘫痪等。

猪的住肉孢子虫多寄生于腰肌、臀部肌肉、股部肌肉、肋间肌、膈肌、腹壁肌肉,肌肉色淡,肉眼仔细观察可见上有与肌纤维平行的白色线头状或毛根样小点。重度感染的肌肉疏松,弹性降低,富有水分,呈熟肉色或泥黄色,切面糜烂,结构模糊。镜检可见虫体呈柳叶状或长筒状、内含大量灰白色半月形孢子。老的虫体常发生钙化,呈黑色的小团块,易与钙化的旋毛虫相混淆。

(二)牛羊的住肉孢子虫病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可表现出乏力、衰弱、贫血、腹泻、体表淋巴结肿大、运动失调等。

牛肉孢子虫主要寄生于食道壁、隔肌、心肌、舌以及四肢较丰满的肌肉中;水牛以食道壁中最多,其次是舌肌。虫体呈乳白色或灰黄色的纺锤形,大小在3~20mm之间。

羊肉孢子虫以寄生于食道壁为最多,其次是膈肌和心肌。虫体呈白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在1~5mm之间。

七、肝片吸虫病

本病是由片形科的肝片吸虫寄生于动物的胆管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多见于牛、羊,猪、驼等少见,人可非经肉感染。

肝片吸虫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一是机械性刺激,可刺激胆管、压迫肝脏而引起急慢性肝炎、肝出血、肝萎缩甚至肝坏死;二是分泌毒素,可引起红细胞溶解,发生全身中毒、贫血、浮肿、消瘦等症状。此外,虫体由消化道向肝脏转移以及在肝内移行时,能带入细菌诱发肝脓肿等疾病。

(一)活畜检疫

牛多为慢性发病,贫血,形体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黏膜、结膜苍白,有的有黄疸,下颌间隙水肿(以羊最为明显,有“水嗉子”之称)。

(二)宰后检疫

急性感染者可见肝肿大,表面有小点状出血,有的可见有不同于正常色泽的暗红或灰黄色斑块区,其内往往有虫体存在。切开肝脏可见胆管扩张增粗,管壁肥厚,挤压胆管横断面可有虫体随胆汁流出,成虫长约3~4cm,呈黄褐色,状似树叶(俗称柳叶虫)。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肝实质变性,结缔组织增生,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萎缩,胆管内充满棕黑色黏稠的胆汁。

八、肺线虫病

是由各种肺线虫寄生于动物支气管内引起的以慢性支气管炎为特征的疫病,牛、羊、猪均可感染,但以羊和猪发病最为严重。

(一)活畜检疫

主要表现为频繁咳嗽、喷嚏,呼吸粗重,运动时和夜间更为明显,咳出的痰液中含有成虫或幼虫。逐渐消瘦,贫血,头部、胸部及四肢水肿,被毛粗乱。小型肺线虫单独感染时,病情表现一般比较缓慢,但在病情加剧或接近死亡时可表现出呼吸困难、干咳或剧烈咳嗽。

(二)宰后检疫

初期幼虫自肠黏膜毛细血管向肺泡内运动时,肺实质因损伤而发生斑点状出血;之后由于虫体的刺激和细菌的作用,小支气管、支气管、肺实质发生卡他性脓性炎症,气管内充满黏脓性分泌物和蜷曲成团的成虫,肺表面有灰白色的气肿区和灰红色的萎陷区,两者相互交错;有时还可见到小的灰白色结节,系小的脓性灶钙化所致。

不同畜种感染的肺线虫种类也往往不同,牛的长约30~100mm,猪的长约20~50mm,羊的长约12~40mm。

需要说明的是,毛细缪勒线虫形体很小,寄生于肺实质中,而支气管中则无。活畜咳嗽、喷嚏和呼吸困难症状很轻;宰后检疫可见肺实质有慢性弥漫性局限性化脓性炎症,肺实质上散在有许多灰白色小结节,大小在8mm以下,有的结节可发生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