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1237200000066

第66章 吴茱萸汤

“治法”

温中补虚,散寒降逆。

“组成”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切)。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义分析”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方以吴茱萸温胃散寒,开郁化滞,兼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现临床多以党参代之,以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既温胃补虚,兼能调和营卫。全方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功效。

“方歌”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

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痛烦躁寻。

“历代论述”

许宏《金鉴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享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张璐《张氏医通》:“《伤寒论》用是方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治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胸满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然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吐涎沫头痛,亦不出是方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云:“少阴病,吐利者,神机不能交会于中土,故上吐而下利。土气内虚不能充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少阴神机挟寒邪而逆于经脉,心脉不能下交于肾则烦,肾脉不能上通于心则燥,上下经脉之气不交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具木火之性能温中土而使神机内转,姜、枣、参秉辛甘之味,能补精汁而使经脉流通。神机转而吐利除,经脉通而烦躁宁矣。”

“现代研究”

1.溃疡:吴茱萸汤抗消化性溃疡作用机制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促进前列腺素(PG)的合成、抑制胃液量、胃液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提高NO水平,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实现的。本药对正常大鼠胃液的分泌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降低。单位吴茱萸能显著抑制胃液,尤其是胃酸分泌,使胃液量下降,胃液酸度降低。对大鼠急性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及幽门结扎性胃溃疡都有保护作用。

2.缓解胃痉挛:对离体胃条运动和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吴茱萸的药理研究则发现其有明显镇痛作用。单味吴茱萸和全方均能明显缓解胃的痉挛性收缩,明显对抗药物引起的痉挛性收缩;吴茱萸粗提物能明显地减轻乙酸引起的小鼠腹紧张性。

3.镇吐:研究表明吴茱萸汤能显著减少家鸽呕吐频率,并延长形成呕吐所需时间的趋势。对小鼠胃排空实验表明,以胃中酚红残留率作为胃排空指标,吴茱英汤能明显地提高胃残留率。对大鼠离体胃条运动的影响实验表明,单味吴茱萸和吴茱萸汤均对离体胃条的自发性活动和痉挛性收缩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有可能既与阻断M受体有关,又对胃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单药以吴茱萸最强,配伍生姜效果更佳,而4药皆用则出现最强的镇吐效果。也有用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多例的报道。

4.止泻作用:研究表明吴茱萸英汤对大黄所致小鼠腹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运动影响的实验表明,吴茱萸汤对离体十二指肠自发性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M受体及肠道的直接作用有关。小肠推进率实验表明,吴茱萸汤对小肠推进运动有对抗作用。对肠管吸收作用影响的实验表明,吴茱萸汤能促进肠道对水分和氯离子的吸收。

“病案分析”

某女,32岁。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服3剂后,诸症皆消。

按语:胃脘疼痛而见呕吐清涎,舌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肝胃虚寒挟饮之征,此用吴茱萸汤治疗有较好疗效。本案辨证还须注意一个证候特征,就是烦躁夜甚,这是阳虚阴盛,阴阳相争的表现。夜半阴气盛极,寒邪得阴气之助而肆虐;同时,阴气生于夜半,阳气生与阴寒交争,故烦躁于夜半子时加甚。《伤寒论》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止。”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于厥阴气旺之时,必然能与邪气抗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