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1237200000049

第49章 芍药甘草附子汤

“治法”

扶阳益阴,缓急止痛。

“组成”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服用方法”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方义分析”

本方由芍药、炙甘草、炮附子三味组成,炮附子温经扶阳;芍药补血敛阴;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从配伍来看,芍药配炙甘草,有酸甘化阴之妙,本方芍药甘草为各三两,仍取酸甘化阴之用,其量略小者,以证兼阳虚故也。附子配甘草为辛甘化阳而设,且甘能守中,使辛甘温之性,守而不走,正合扶阳于内之意。芍药酸苦微寒,得附子之助,则益阴养血而不凝滞,故药虽三味,而为扶阳益阴之佳方。

“方歌”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

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历代论述”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发汗后反恶寒,里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里,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助芍药、甘草以和中耳。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云:“夫发汗所以解病,今病不解;发汗所以散寒,今反恶寒者,里气本虚而太阳之表阳复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资中焦之血气,熟附补内外之阳虚。”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提取物合用,能抑制甲醛溶液引起的I相及II相疼痛,显著降低冰醋酸疼痛模型小鼠血清中和脊髓中的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的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示二方合用对中枢及外周神经末梢均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一氧化氮、前列腺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改变有关。

2.临床研究

治疗胃痛:治疗胃肠痉挛性绞痛,胃复安副作用所致的扭转痉挛等痛证,取得较满意效果。

“病案分析”

未某,男,37岁,工人,1991年12月7日初诊。腹痛反复发作3年余。初因饮酒受凉后腹痛,始吐继泻,经治而安,后每因受凉而屡发,痛时脐腹部攻冲绞痛,喜温熨。近半年来发作频繁,昨因天气突变,腹痛又作,且有痛时欲便之感,视前就诊记录,有谓“肠痉挛”、“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者,询之平素怕冷,腹部尤甚,四肢不温,稍食冷物,下咽刻时腹痛即作,可舌质淡白,脉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寒湿阻滞。治宜温补脾肾,散寒温中止痛。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制附子30g,白芍45g,炙甘草12g,延胡索10g,干姜10g,荜拨6g,2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1剂痛即止。后予温中健脾,补肾温阳之法调理月余而愈,随访未再发。

按语:方中附子辛甘大热,能温经回阳,通痹止痛;白芍酸敛性寒,补虚和营,缓急止痛;甘草甘平,安中解毒,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三药相伍,寒温并用,刚柔相济,共奏温经通络,养血舒筋,缓急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