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清热除烦,健脾益气。
“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义分析”
本方为栀子豉汤加甘草二两(炙)而成,因本证为栀子豉汤证兼有少气。甘草为炙甘草,功效除了补中益气外,还有二:一是甘凉调中而化热;二是加甘草载栀豉于上,甘草益胃气以助吐。
“方歌”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栀豉原放柯夸,气羸二两灸甘加。
“历代论述”
徐彬《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因少气而加甘草,谓补似也,然观彼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和栀子甘草豉汤的方证探讨主之,此若但取补中,何不炙之而生用耶?要知既有虚热,中虽少气,未可补也,因推原气少之故,乃热伤气,故以甘凉调中而化热,调亦是补,然非主补也。使果宜补,则不敢涌之也。”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少气则加甘草以和中,人皆知之。然既少气谓是谓误后中虚,虽邪气末退,敢用栀豉以涌吐之乎,乃知此证之少气,缘外邪内陷,询是热伤元气,而不舆但内弱者可同日而语,此甘草所以不炙而用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仲景云: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提案故也。则是甘草之甘,原可助吐,此云少气者,以其胃气素弱,恐不胜栀子寒苦,则反从下走而不上涌,故加甘草益胃气以助吐。而诸家言益中,于理也痛通。”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采用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合方探讨对混合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栀子甘草豉汤组、大黄黄连泻心汤组、合方组。假手术组行伪手术,其余各组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1周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灌胃,西药组大鼠灌胃莫沙必利(1.75mg/kg),各中药组分别灌胃栀子甘草豉汤(5.83g/kg)、大黄黄连泻心汤(3.62g/kg)、合方(4.78g/kg)。每周空腹称重1次。术后5周处死全部大鼠,取全段食管称重后计算食管系数,肉眼观察做体评分,并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制备食管组织匀浆,测食管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栀子甘草豉汤、合方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值较模型组显著,三方均可显著降低食管中MDA含量,提高食管SOD活力,降低食管系数,改善食管大体及病理组织评分,其中合方效果最显著。结论: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能提高食管组织的抗氧化力,具有防治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合方效果最佳。
2.临床研究
本方临床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等以胸胃郁热兼有脾胃气虚之证者。
“病案分析”
患者,素有胃病史,近因强食热物后,曾吐血数口,旋即膈内疼剧痛,连及胃脘,食入则膈疼痛加剧,脘痞嘈杂,懊恼不安,不欲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用栀子甘草豉汤加味:炒山栀子9g,香豉9g,甘草6g,黄连1.5g,蒲公英9g,连服3剂,膈痛全消,亦能进食。
按语:本案因强食伤胃,胃络伤则吐血,胃伤而为热邪所扰,故膈脘疼痛,懊恼不安,加之素有胃病史,脾胃虚弱,故治用本方加黄连、蒲公英清热和胃,健脾和中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