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温阳化饮。
“组成”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服用方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着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方义分析”
本方由麻黄汤、桂枝汤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麻黄、桂枝辛温发汗以解表邪。麻黄宣通肺气而定喘利水,桂枝通阳助里饮之化。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配细辛,大辛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苦温,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炙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合桂枝辛甘通阳,既能祛除外邪,又能化水饮,姜辛味夏四味,专为水饮而设。本方以涤饮为主,方名小青龙汤,古人谓取翻江倒海之意而命名。
“方歌”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历代论述”
吴昆《医方考》:“青龙者,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方以发散为义,故名之。”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以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
“现代研究”
1.治疗急性胃肠炎:用于腹泻频作,泻下清稀,腹部隐痛,手足不温,食欲不振,因寒邪犯肺,留滞不去,下迫大肠,传导太过所致者。
2.治疗过敏性肠炎:人大便溏泻,伴见咳嗽,咯白泡沫样痰,气喘不能平卧,舌质淡,脉沉。属于寒饮证者。
3.治愈便秘:张氏等报道小青龙汤治疗便秘1例,效果良好。
4.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幽门不全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
5.治疗结肠过敏症:先后治疗27例结肠过敏,对其中13例进行半年随访。典型结肠过敏有效率在68%~90%以上。凡是对中药有效的患者对西药都有较强的耐药性。
“病案分析”
郑某,男性,56岁,2001年6月15日初诊。有消化性溃疡病史3年余。半年来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出物为涎沫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脘腹闷胀,纳呆,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经常服用雷尼替丁、吗丁啉等药物,疗效不明显。胃镜示幽门区溃疡伴炎症水肿,幽门不全梗阻。钡餐透视示胃蠕动增强,幽门区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消化性溃疡,幽门不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治宜温化寒饮。予小青龙汤化裁: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干姜12g,细辛5g,半夏15g,五味子10g,砂仁10g,陈皮10g,枳壳10g,厚朴20g。每日1剂,水煎分服。临服前兑入生姜汁10ml。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连服7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按语:幽门不全梗阻属中医“胃反”、“呕吐”等范畴,本案呕吐涎沫,遇寒加重,伴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细,每受外寒引动而发,属寒饮伏聚于胃脘,水饮中阻,寒饮互结,中阳被遏,不能升清降浊之证,以小青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降逆止呕;另加砂仁、陈皮、枳壳、厚朴行气宽中。俾饮化逆降,呕吐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