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047

第47章 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待父母?

有些老人等到上了年纪以后,就会变得跟小孩子差不多,做事任性,感情变得脆弱,对子女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等等。人们习惯把这些老人称为“老小孩”。心理学上把老年人性格上出现的“返老还童”现象称为“童化心理”。

虽然老年人在心理上有时候会出现“童化”倾向,但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时,却千万不能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待他们。因为老年人身上出现“童化”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且“童化”程度也因人而异。“童化”只是一种苗头,只是一种现象,老人毕竟不是小孩。如果老人有点“小孩子气”,就简单地把对待小孩子常用的方法用在对待老年人上,显然是不妥当的。再说,我们好多成年人对待小孩子的做法,有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

一、对待父母一定要真诚。有的子女觉得父母像“顽童”一样,就对父母连哄带骗,把“哄小孩”变成“哄父母”,在哄骗做法的使用上“老幼不分”,有时就会给父母造成心理伤害。譬如:冬天父母提出要吃雪糕,子女考虑到老人肠胃不好,怕吃了闹出病来影响父母身体健康。于是就骗父母说,街上没有卖雪糕的。等到放学后小孙子吃着雪糕跑到爷爷奶奶身边时,两位老人看到后就会产生难解的心结。这时候子女再去解释说刚才是害怕两位老人肠胃不好吃了雪糕闹病才骗他们的,父母就不一定能理解。

二、遇事要多听听父母的意见。不要片面地认为父母老了,“六十不管家,七十不管院”,家中大凡小事,也不提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全由自己和配偶做主,还美名其曰是“不愿让父母为家里的小事劳神操心”。父母是家中重要一员,凡家中大事必须要和父母商议。就是父母不和自己住在一起,也应给父母报告通气。不要把父母当成小孩,不要觉得他们年纪大了,告诉不告诉都没关系,知不知道无所谓。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子女要让父母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对子女是重要的。

三、不要试图去“管教”父母。有些子女总觉得父母思想观念落后,与时下社会潮流格格不入。认为父母在人前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于是企图像训导小孩一样“管教”父母。这种做法必然会和父母发生冲突。诚然,父母上辈人在各方面和下一代人有很大不同,但也不要奢望能轻易把父母几十年中形成的东西改过来。况且究竟你和父母谁是谁非还不一定呢!

作为子女,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虽然有时候你的愿望或许是好的,但实践证明,效果往往都不好。和父母相处,光凭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需要的是理智、尊重、爱心,需要的是理解和信任,要学会沟通和对话,要注意说话和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两代人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能够和平共处那是令人羡慕的。

人人都希望长寿,但是谁也不愿意衰老。

——英国讽刺作家J·斯威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