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038

第38章 为什么说子女在“爹妈面前不赢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你若把这句话用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有时可能就要碰钉子。

子女是父母心头上的肉。从呱呱坠地起,父母就像老母鸡爱小鸡一样,用自己的体温和翅膀呵护着儿女。把孩子从冷处挪到热处,从湿处换到干处,从学说话,学走路到学做人,父母都是孩子名符其实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父母就是他们的偶像。

忽然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见识多了,长本事了,于是父母的角色在孩子心目中开始发生变化。父母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偶像了。慢慢地,孩子会逐渐发现父母身上的弱点、缺点、错误,会发现还有比父母更伟大的人,会觉得父母有的地方比不上自己,甚至会产生小时候盲目崇拜父母幼稚可笑的想法。

虽然孩子对父母的看法评价,是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切合实际,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还是像从前一样。这时,如果孩子某一天说“爸爸你的想法错了”或者“妈妈你这样做不对”时,父母会感到惊讶、难堪,甚至愤怒。即便是心里觉得孩子说的有道理,但是在感情上会接受不了,在面子上觉得过不去。

因为在生活中,孩子向父母认错,在家庭中是被重复了无数遍的事情,是个顺理。可是要让父母给自己养育了多少年的孩子认错,父母们在心灵上会发生阵痛的。

当然,从理论上讲,不论是儿女,还是父母,在道理面前应该是平等的。父母不能倚老卖老,不能明明不对,还要“背着牛头不认脏”。但是作为儿女,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将心比心,体贴父母。只要父母把事情搞清楚了,明白道理了,就不要过于争强好胜。如果不是什么大事与原则问题,那就不一定非要和父母弄清谁是谁非。子女何必非要弄到父母低头认错的地步呢?即便是父母真的向子女认错了,子女取得这样的“胜利”,心里能高兴起来吗?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时候,子女即便是对的,也要尊重父母,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语气,注意态度,千万不能伤害父母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年人的情感有时候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最容易受伤。子女过于较真,父母就会觉得茫然、失落,觉得不认识自己先前那个宝贝了,那种痛能进入到父母的骨子里。

在父母心境好的时候,和父母多交流,可能往往更顺利一些。子女一般不要直接去否定父母的想法或做法,应该把其中的原委、好处与不足、后果等向父母一一做出分析,帮助父母理清关系、调整思路、辨别利弊,做好引导交心工作。子女要有耐心,一时做不通,可变换方法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尤其不能讥笑甚至顶撞父母,那样就大错特错了。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