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117

第117章 为什么说尽孝应量力而为?

献给父母的爱

黄金有价

孝心无价

做人就意味着尽责任。

——法国小说家圣埃克苏佩里

2006年11月份,国内许多媒体纷纷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云南省怒江州一位机关干部,借来20万元,领着88岁的父亲和91岁的继母,千里迢迢赴北京游玩,以尽孝心。当这位干部背着九旬老母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排队等待瞻仰时,这位干部的孝举打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最后为他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了父母不枉北京此行,上八达岭时这位干部宁愿背着继母,也不忍心丢下老人。而且据这位干部讲,到北京后,他还托人订购了一辆二手进口越野车,打算玩完北京后,驾车载父母去更多的地方游玩。

这条消息一经披露,舆论哗然,在不少媒体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赞成者说,尽孝应该趁早,就算举债也值得。反对者认为,干部举债尽孝精神可嘉,但行为欠妥,人们不应该据此效仿。

虽然人们对这位干部的孝举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必须要强调的,那就是尽孝应量力而为,不应提倡揠苗助长式的举债尽孝的做法。就说这位干部吧,如果是一个腰缠千万的大老板,别说是花20万元带父母旅游,就是花上200万元也是应该的。可是这位干部属于工薪阶层,虽然说借20万元不一定非要还账一辈子,恐怕至少也得半辈子。借这么多钱带父母去观光,岂不是变成了“奢侈”的孝心?这既不符合这位干部的家情,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尊敬父母,并不是要子女背上巨额债务,提倡尽孝也不是要奢侈浪费。背债孝敬父母,不仅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负效应,对社会文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说中国的父母都有“顾小”的传统思想,父母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下一代能生活得好。如果父母得知子女因为尽孝而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老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开心。

古语说:“家贫出孝子”。艰难困苦的生活往往能显示出子女的感天动地的孝心来,金钱替代不了人间的真感情,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方式方法有许多种,不一定只有让父母体验短期的高价旅游这种奢华方式,才能表达对父母的爱。尊敬父母需要的是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持之以恒的关心照顾和体贴,而不是一两次举债尽孝所能完成的。与其借债20万元一次性用于父母的旅游支出,不如让这么一笔钱“细水长流”,平日里多在衣、食、穿、住等方面多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试想一旦子女一次性借了这么多钱,而且一次性用光花完,旅游结束回家后,还要继续从日常收入中挤出钱来还债,这就可能会降低老人和家庭以后的生活质量,最后将得不偿失。

我们不可否认,这位干部身上体现出的确实是一种浓浓的孝亲之情,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难以学习的。孝敬父母的关键是时时心中有父母,事事能为父母着想。孝与不孝,看的是点点滴滴,贵在持之以恒。要孝敬父母还是应从平时的小事上做起,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多说说话,跟爸爸下下棋,给妈妈捶捶背,做父母喜爱的饭菜,做父母希望子女做的事情,不让父母担心,不惹父母生气,宁可委曲自己,也不让父母委曲,量力而行,事事尽孝,那才是真正的孝心。

一个人弃绝仁心,哪怕是一时之间,我们也会怕他,仿佛他已丧失理性。

——美国女作家凯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