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20

第20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宁夏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王猛与侯艳认识多年,他们的相识,与韦军有关。

十多年前,在宁夏团委《青年生活导报》当副总编辑的韦军找到王猛。

韦军告诉王猛,《青年生活导报》准备做一期关于秦腔演员生活的内容,请他前去宁夏秦腔剧团,为青年演员侯艳拍片。

从这个机缘开始,王猛与侯艳有了接触。

青春靓丽的侯艳喜欢照相,得知王猛是个摄影高手,他们之间的交往逐步多起来,两个人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出于工作关系,王猛多次跟着宁夏秦腔剧团送戏下乡,走遍了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农村和乡镇,对侯艳的戏曲舞台生活有了更多认知和了解。

在乡下,王猛看到侯艳一天至少要演出两场戏。为了赶时间,早晨化了彩妆的侯艳全天不卸妆,一整天带着一张布满油彩的脸忙前忙后,仅仅是吃饭的时候擦去嘴上的口红,直到晚上演出结束才卸妆。

闲聊中,侯艳告诉王猛,这样做对于一个爱美的女性来说是勉为其难的,可戏曲行业的特殊性却只能如此。想一想,脸上整天画着厚厚的油彩,会对皮肤造成多大的伤害!

冬季还好,春秋两季刮风,尘土飞扬,在舞台唱起戏来活动量大,出汗多,皮肤被油彩整天遮着,得不到呼吸,很容易出痘痘、斑点,毛孔也很容易变粗,致使皮肤老化、干燥。

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舞台之外,王猛很少见到侯艳浓妆艳抹,而是保持着清纯、干净的素颜。

随着城市居民对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戏曲在城市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秦腔的舞台主要在农村,这也意味着演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王猛很赞赏侯艳的职业精神,觉得她有“地气”。有时头天还在银川的大会堂里演出,第二天就风尘仆仆下乡到了只有土台子的露天场地为农民唱戏。反差巨大的演出环境对于演员可谓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是难以承受的。

每年冬天是农闲时节,宁夏秦腔剧团下乡送戏的演出就多了起来。整个冬季,秦腔演员几乎都在农村度过,挨冷受冻一路风尘,十分辛苦。

正月,人们还在过年,宁夏秦腔剧团的演出就拉开了序幕。每到这时,王猛和一些朋友想约请侯艳吃顿饭,聚会一下都很难。

祖籍东北的王猛本来对秦腔兴趣并不高,但是,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追随秦腔剧团拍片,和观众一起站在台下听侯艳唱戏,听得多了,不知不觉竟对秦腔也喜欢起来。有时到了节假日,侯艳在宁夏秦腔剧团的小剧场演出,王猛也会携家带口前去观看,捧捧场。

王猛说,侯艳对秦腔事业的热爱,等同于他对摄影的热爱,作家对写作的热爱一样,已经上了“瘾”。

当然,没有人强迫侯艳坚持这种事业。如果横下一条心,离开秦腔舞台,侯艳也会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侯艳对秦腔的热爱,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不在乎付出与得到是否持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侯艳的艺术生涯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她孜孜不倦的追求,将成为宁夏秦腔艺术逐渐走出低谷、不断创新发展、挑战市场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