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06

第6章 古调独弹最爱是秦腔

宁夏人爱看秦腔、听秦腔。从秦腔如泣如诉、长歌当哭的旋律中,感知厚重朴实、粗犷壮美的情怀。世代相传的秦腔不禁深深感染着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也如长了翅膀一般飞遍西部大地,打动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堪称百戏之祖。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堪称流行最为广泛的剧种之一。

秦腔是在古时陕、甘、宁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诗经》里的“国风”有不少篇章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吧。秦、汉时期,长安城中,关西大汉击节而起,慷慨悲歌,声震寰宇,吼的就是秦腔。唐时,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历史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才子康海在爿东制乐作曲而成散曲,也就是秦腔。

秦腔在明末清初时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京剧的西皮流水唱腔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的保留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其中,1912年8月13日成立的西安易俗社功不可没。这是一家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以“移风易俗、辅助教育、启迪民智”为宗旨,在古都西安创建的以编演、培训、研究秦腔艺术为目的的综合性戏曲团体,造就了范紫东、高培支、吕南仲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编演剧目800多种,对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到西安时,就曾数次看过易俗社的秦腔,并欣然写下了“古调独弹”的匾额。

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梆子。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桄桄(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然而就宁夏而言,秦腔艺术在南部山区生根、发芽、壮大,成为了老百姓最喜欢的古老剧种。

宁夏南部山区在元明时期是西北最大的军马屯集区。一批批官兵来此屯戍,不免有许多秦人子弟到此居住,也有不少艺人流落到此,秦文化的引进与交融为秦腔在南部山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14年前,宁夏不仅没有舞台戏剧,就连什么戏腔、戏词也听不到。在较大城镇集市上或庙会上,或咬鸦片烟的烟场上,仅出现过一些民间艺术活动,像育人弹三弦唱小调、简扮假面“大头和尚戏柳翠”、饶鼓叮哆的拉洋片,杂以耍猴的、舞刀弄棍卖药的等。在这些民间艺术中,宁夏“道情”可算是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艺术产品了,但因未引起重视,终未闯出戏路,没有什么发展。

1916年前后,陕西皮影戏及自拉自唱秦腔的民间艺人们走南闯北,由甘肃来到宁夏。于是,在赶烟场的艺人中,出现了一人拉板胡,一人打梆子伴唱秦腔戏段的卖唱者。

秦腔的优秀演员中,清朝时艺术大家魏长生名冠南北。

还有一个董福祥,视秦腔为生命,临上断头台时的一声乱弹,更是震惊了左屠夫。

董福祥是固原人,从小喜好秦腔。同治元年,他不甘污吏渔民,揭竿而起。周围的藜民百姓争相依附这个好汉,一时间竟然聚集十万之众。每次打仗列阵前,军士必齐吼秦腔,声若雷动,士气因之大振。后来,遭小人构陷,落入有“左屠夫”之称的左宗棠之手,被五花大绑,押至中军帐,董福祥依然昂首挺胸,其势凛凛然不可犯。

幕僚有的说杀之,有的说让他活下来,莫衷一是。实际上,左知董桀骜不驯,杀意已决。

刀斧手裸其衣衫,散其发辫。董虬髯倒竖,目怒裂眦,精气不败,睥睨清军万千将士如草芥。临刑,以为《锁五龙》差强舒胸中块垒,遂歌戏文。

操刀者面有惧色,莫敢仰视。待至“雄信本是奇男子”句,左亦为之震,急离座降阶,亲为松绑。赐酒,言:“特为将军压惊耳。”遂为其用。董以战功累升提督、尚书衔,钦点率兵拱卫首善之地。庚子年间,董痛击八国联军,夷卒咸知擅歌剧之董将军乃奇人,争避其锋。及京师陷落,敌酋索董首级。光绪帝传旨于洋人:“董区区戏子,寄其首于项上可也。”逆夷弗许。西后终削董职。

董福祥归乡后,不事农商,专意收名角,自养戏班,以秦腔自娱,终老未易其好。

秦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两次晋京,一次是1958年三大秦班晋京汇报演出,一次是1959年陕西演出团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

参加1958年晋京演出的乐队副队长郝振易先生谈起当年晋京盛况仍激动不已。他说当年晋京演出,从上到下都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出潼关,走向全国,口号叫得也很响,“为国争光,为秦争光”。当时的编剧是范紫东先生,导演是从四川请来的。带的剧有《三滴血》《游西湖》《火焰驹》《金碗钗》《梁秋燕》《赵氏孤儿》,都是体现秦腔特色,囊括秦腔绝活的名戏。演员更不用说了,抽调了易俗社、戏曲研究院的名角刘毓中、马蓝鱼、李瑞芳等人,有的演员还从宝鸡等地调来,可以说当年晋京的演出阵容是“超豪华”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重视和决心,秦腔晋京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中央领导除了毛泽东主席抽不开身,其余中央领导都来观看秦腔。别的戏曲只让演一场,秦腔一演就是九场。当时北京的观众流行一句话,“路再远也要到长安剧院看秦腔去。”

上世纪中期,宁夏南部山区相继出现了不少秦腔自乐班,每逢集市、庙会,民间艺人就相互串联组织起来自娱自乐,有的甚至以此为生。

解放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各县都成立了秦剧团。但演出剧目大多是传统戏,演职人员以陕西艺人最多。到了20世纪60年代,政府将固原、隆德、西吉三县秦剧团合并,组建了固原专区秦剧团。全团演职人员多达160余人,阵容强大,资质雄厚,成为秦腔在南部山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鼎盛时期。

固原专区秦剧团曾经晋京汇报演出,然后一路南下,从上海到云南,途径十三个省,所到之处,当地政府和群众夹道欢迎,当地剧团争相学习秦腔表演,着实让秦腔在华夏大地火了一把。

正是有了这些雄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宁夏南部山区的群众最爱看的戏剧就是秦腔。秦腔以鲜活、激情、饱含无限奋亢的魅力,持续着古老的文化艺术。这种不掏腰包、没有门槛的大众文艺,是求之不得的文化娱乐享受。